首页 -> 2006年第3期
让私塾模式重现语文课堂
作者:薛晓伟
(2)知行统一
学习本身是一个在认知过程中获得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的行为活动,所以它离不开认识和实践。荀子曾把学习过程划分为“闻、见、知、行”(《儒效》)四个阶段。《中庸》更明确地提出了五阶段学习过程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私塾教育中的背诵默写,对于经书的理解讨论无不是“行”的过程。《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篇,让我们看到了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教师没有提出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完全投入地参与到这种讨论中去,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提供给学生参考,提高他们思想的层次。最后的“吾与点也”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理想:语文应该走出书斋,走向自然和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
(3)重视非智力因素
我国古代学者、教育家的大量治学言论不仅清楚地反映出对发展智力因素的要求,而且还十分强调必须有意志、动机、情感、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如孔子一贯提倡“志于学”、“志于道”,并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根据,说明意志坚定是治学的首要条件。王明阳则指出“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学习起来必然“飘荡奔逸”,终无所向。这充分说明“志”是一种意向,决定着学习的动机、方向和目标,对人的学习具有能动作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更形象地说明了“志”在成功过程中的重要性。
现在有一种“快乐学习”的理念,这其实是非常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以为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就能把学习搞好。其实学习新知识,尤其是学好新知识甚至有所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应该培养学生想要学有所成就必须要吃苦的思想并鼓励他们树立不怕吃苦的精神。所谓的“快乐”那是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兴趣后的一种感觉,对学习对象没有兴趣是永远找不到快乐的感觉的,更不用说快乐地学习了。物理的研究本身是枯燥的,但居里夫人这样说:“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我的信念》)
私塾中的体罚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制订一些行为规范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良态度、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可算作将私塾中的合理成分“古为今用”吧。
3.教学效果
唐代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红楼梦》中的不少十五六岁的小姐丫环均能诗善文,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可以看出当时文学的启蒙教育是非常得法的。以前无论哪个领域的专家都有着深厚的国学、人文素养功底,如地质学家李四光、大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科学院士谷超豪等,他们的事迹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文艺术素养给他们插上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如虎添翼。至于像梁启超、章太炎、辜鸿铭、俞平伯、闻一多、鲁迅、陈寅恪、南怀瑾等国学大师的渊博学识令人叹为观止,不能不让人对私塾教育模式刮目相看。
曾经读到过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的一句非常令人感动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想这个“家”字应有二重含义:一是语文学习方法的回归。文言是白话的根基,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可以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使之能够娴熟、准确地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语句,生动鲜活地表情达意,可以说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一是语文精神的回归。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千古佳作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文言文字中包含的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通过文言学习可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寻求到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
母语的学习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人从降生到这个社会就开始学习语文,所以当他进入学校受教育时就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了。换言之,语文的学校教育不是从零开始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在此基础上选用最科学的教材,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活动为原则,用启发和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发展其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作为人文素养教育最基本的核心学科, 语文教育在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训练这些智育的同时,更应该进行德育、美育智力因素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个性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针对语文的学科特点展开教学。
但由于高考(包括中考)的指挥棒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日常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语文学科本应有的教学规律相左。只有当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语文的日常教学才能随之变化。所以,针对文言文的教学,笔者建议在高考中作几项改革:
(1)根据字体是否端正,字迹是否清楚设置相应的卷面分。
(2)大大增加古诗文的默写考查,在现有分值上再提高10-15分。
(3)弱化基本概念的认知,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改为对语段的翻译的考查。
(4)适当再增加作文考查比重,不仅是在分值上的增加,除涉及议论文、写景状物散文、说明文等常用文体外,各种实用文体也应列入考查范围,设计的作文题目应使学生有挑选的余地。这样做的理由是:
我们知道,语文的教育功能之一是人文性。通过增设卷面分,可以加强学生对写字的重视;通过增加古诗文的默写考查,可以督促学生大量背诵古诗文,在阅读中培养其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促进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从而大大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第二,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他可以不知道某种修辞手法,但并不影响他对于美文的欣赏;他可以不知道某个文言词语的词性或活用,但并不影响他对文字的整体理解。所以,对文言文的考查一定应是整体感知。
第三,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内,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机会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占有量,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考查学生业已形成的思想等的最佳手段就是写作,写作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应大大加强写作在高考中的分量。
文化也好,艺术也好,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在今天的社会里,科技使我们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快速和有效地进行交流,我们的母语教学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以怎样的语文学习方式去适应当今多元的社会,母语教学不是削减其作用而是应该大大加强其影响力。语文课只有立足于现实,面向世界,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参考书目
1.《中外教育简史》单中惠 杜成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2.《语文教育学》 谢象贤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3
3.《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评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 钱梦龙 《中学语文教学》 2003.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