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让私塾模式重现语文课堂
作者:薛晓伟
我们每一节语文课其完整的教案,不仅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有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母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的:“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母语教育有如此的重要性,而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效果如何呢?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随着年级的增长在慢慢减弱,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在许多所谓理科班的选拔考试中,语文科目被排除在外。学生则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带有鲜明的功利性。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他们对语文的课堂学习反应冷淡,即使是课外阅读,他们更关心的也是网络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歌曲、明星的生日爱好等,以致出现了“小学毕业生写不好一篇短文,初中毕业生写不好一封信,高中毕业生写不出一篇散文,大学毕业生写不好一篇像样的论文”这种令人痛心的现象。在社会上,由于国家各种各样政策的引导,任何一种晋级考试,诸如考初中、高中、大学,无论什么专业(甚至古汉语专业)的研究生、领导升迁、晋职、评职称、进发达地区找工作等等,也就是说,只要是希望通过教育途径获得更好生存机会的人,必须要考查的语言不是语文而是英语。如果进行一项社会调查,从中国的幼儿园到中国的大学生,有多少人,花费了多少时间,消耗了多少金钱,调动了多少种手段来学习的语言是英语而不是语文,那数字一定是触目惊心的。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的语文教育正在慢慢丧失其主导地位,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只要不影响一般性的阅读,语文学习可有可无。这些因素加剧了语文学校教育的艰巨性。针对当前语文教与学的现状,怎样在学校教育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并扩大语文的广泛影响呢?笔者以为不妨借鉴古老的私塾教育模式。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汉民族语文教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私塾是最为普及的语文教育形式。私塾教育模式往往是这样的: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书写在一寸多见方纸上的楷书字),识至千字左右后,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作诗做准备。“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私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学规极严,订有严厉罚则,体罚为平常事。
虽说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经学和科举的工具和附庸,并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且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甚至完全与现代教学理念相悖的地方,但不能否认它在传播中华古老文化、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为我们进行现代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的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证明。
1.教学内容
国学——一个极其古老的名字,近来又悄然见诸报端。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作为代表着我国民族一贯精神的经典之学,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今天“国学”热的再次掀起,体现了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而古老的私塾则是传播国学的初级形式。结合当今实际,我们不妨作如下借鉴:
(1)经典文献的习读
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而言,国学学习完全可以与语文课紧密结合,可操作性极强,主要是选讲一些涉及国学的经典文章。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国学的相关内容,例如介绍古代文化常识、汉语文化、人物传记等,使学生能广泛积累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文史常识;可选读选背一些重点篇章,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结合写作课指导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写作中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握历史文化的精髓。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在阅读这些范文,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它们的语言的时候,就不可能不同时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像儒家经典有很多内容都是教育如何做人的道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所以,国学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最好的教科书。适量引进教材并适当提高比例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当然,经典在选材上,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学性、知识性到道德启蒙都要符合时代精神的发展和需要,不能盲目学习。
(2)写字训练
琴棋书画在国学中本为一家,现已被割裂成不同的兴趣爱好了。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书法训练不仅让人写得一手好字,更能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而现在的中小学生写字,不要说艺术二字,连最基本的字体端正都很难做到,特别是网络的兴起,更使得学生的写字能力衰退到了极点。书法真正成了少数人的专利。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等九位政协委员联合提出016号提案,呼吁尽快建立“幼年古典学校”,提案中说:“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课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将写字纳入语文的必修课。
2.教学方法
(1)诵读
中国人读书,有一种背诵的传统。蕴涵在国学中的经典原著,凝结了人类和民族的智慧,经受了历史的淘选和检验,是治学问道的可靠凭藉。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子童蒙须知》)因此,强调朗读、熟读、精读、多读是传统语文教育中阅读训练的要点。
当今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长期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索的洪镇涛老师的回答是:“因为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学生学习语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当做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过多的知识传授和理性分析,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洪老师的回答明确而肯定:即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尤其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因为朗读和背诵有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钱梦龙老师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