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六国论》的多媒体教学构想
作者:刘庆元
如“暴霜露”,“暴”设置为黑体字并加点,点击“暴”,可显示(pù:冒着),“暴秦之欲无厌”点击“暴”可显示(bào:强暴的)等。
以上重点字、词可随时点击,显示其读音和释意,可在朗读过程中点击,也可在翻译句子时点击,正音、正意。
点击“返回”,返回到“第三层次”,选择“逐层分析内容”,因第二段可分三层分析,设置三个热区,即“第一层分析”“第二层分析”“第三层分析”。
分组讨论:
论点提出后,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哪些对比的语句?
教师点拨:
提出中心论点后,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赂”,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这个分论点,论述破灭的原因。可以分为三层进行论述。
点击“第一层分析”,进入“第四层次”。
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层分析”从“秦以攻取之外”至“固不在战矣”。
课件显示一组对比文字: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教师继续点拨:
这一层分别从秦受赂所得的土地与战争胜利得到的土地相比,以诸侯割地赂秦所亡的土地与战败而亡的土地相比,两相对照,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这是以事实为依据,对敌对双方得和失的分析比较,排除了战争是诸侯大国失地的原因,突出了赂秦的危害,证明了赂秦的结果是增强了秦国,削弱了自己,深化了“非兵不利,战不善”的道理,证明了“弊在赂秦”。
“赂”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了战争而造成的得失。即“秦以攻取之外,其实也百倍”,得出“固不在战”的结论。
返回“第三层次”,点击“第二层分析”,进入“第四层次”。
课文第二段的“第二层分析”从“思厥先祖父”至“理固宜然”。
课件显示一组对比文字: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教师讲析:
这一层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赂秦不仅不能得到安宁,反而激起秦国更大的野心,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
这一层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而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求安而不可得。以“今日”“明日”言割地之频,“五城”“十城”言割地之多,却仅仅换来“一夕安寝”,讽刺了赂秦可悲可鄙的苟安之状。而“起视”“又至”,显示了“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以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来说明诸侯之所亡,其实亦百倍。得出结论“至于颇覆,理固宜然”。
返回“第三层次”,点击“第三层分析”,进入“第四层次”。
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分析”从“古人云”至“此言得之”。
课件显示: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教师讲析:
这一层引古人名言印证,再次论说了“赂秦”的危害。
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连续点击“返回”,回到“第二层次”选择“第三段”,进入“第三层次”,因“第三段”内容较多,可设置两个“热区”,第一个“热区”是“朗读并辨析字词”,第二个热区是“逐层分析内容”。
首先选择第一个热区,点击“朗读并辨析字词”,显示“第三段”文字。导入配音朗读,集体跟随轻声诵读课文第三段。
注意黑体加点字的读音、释意,黑体加点字均可设为“热区”,教师点击该字,可在字旁显示读音、释意。在朗读过程中点击,也可在翻译句子时点击,起正音、正意作用。
也可增加其它句式,加深印象。
如辨析形近字,读到“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点击“嬴”,可出现
(1)与( )而不助五国也。点击“( )”,可显示(嬴)
(2)( )粮而景从。点击“ ( )”,可显示(赢)
(3)悉使( )兵负草填之。点击“( )”,可显示(羸)
通过比较,正确理解运用“嬴” “赢”“羸”。点击“返回”,返回到“第三层次”,在“朗读并辨析字词”,和“逐层分析内容”两“热区”中,选择“逐层分析内容”。
提问:课文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齐和燕、赵为什么也灭亡了?
明确:这一段是从“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的。
该段也分三层。设置三个热区,即“第一层分析”“第二层分析”“第三层分析”。
点击“第一层分析”,进入“第四层次”。
课文第三段“第一层分析”从“齐人未尝赂秦”至“齐亦不免矣”。
课件显示:
从反面证明齐亡于“失强援,不能独完”。
教师讲析:
这一层先承上设问,单说齐灭亡原因。齐中了反间计,“与赢而不助五国”,结果待五国破灭,它也“不免”于“迁灭”。
返回点击“第二层分析”
“第二层分析”从“燕赵之君”至“诚不得已”。
课件显示:
用正面事例证明燕赵也亡于“失强援,不能独完”。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证明了“非兵不利,战不善”。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大有胜秦之势,再证“非兵不利,战不善”。
教师讲析:
这一层合说燕赵两国灭亡原因,虽燕赵两国原先都敢于抗秦,而后,燕用荆卿为计,改变了先前“用兵”的决策;赵国因听信谗言诛杀良将李牧,是“用武不终”,这是他们的内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在“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这样的外因下,终于摆脱不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运。
返回点击“第三层分析”
“第三层分析”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至“或未易量”。
课件显示二项内容:
用假设从反面论证,将论证推进一层——文字内容。
配以楚国割地画面,燕国荆轲刺秦王视频,李牧被斩画面——图片内容。
教师讲析:
如果“韩、魏、楚”三国各爱其地,不以国土作交易,如果齐不附于秦;燕,刺客不行;赵,良将犹在。都能与秦战斗到底,与秦较量,胜负“或未易量”。可历史事实却在这个假设的反面,这就总括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论点。
教师总结:
以上三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这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说,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逐层返回到“第一层次”点击“做做练习”
课件显示: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B)
(2)义不赂秦(C)
(3)终继五国迁灭(A)
(4) 牧以谗诛(E)
(5)李牧连却之(F)
(6)始速祸焉(D)
A动词:灭亡 B动词:亲附、亲近 C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D动词:招致 E连词:及、到 F动词:击退
各题后的括弧内字母为热区空白,点击后方有答案出现,不点击不出现。利于学生先思考后给答案。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刺客不行(省略宾语秦,译为:荆柯不赴秦行刺)
(2)李牧连却之(使动句,使之却。译为:赵国良将李牧连续把秦军击退)
(3) 牧以谗诛(被动句,译为:等到李牧因谗言而被杀)
(4)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是“赵尝于秦五战”)
括弧内答案为热区空白,点击才会出现,不点击不出现,便于学生先思考,后明确。
其它类似题同。
最后教师课堂小结:
《六国论》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其结果是削弱自己,强大敌人,借以警醒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之复辙。
文章从几方面展开论述,一是秦的土地来源,主要不是战争夺来的,而是诸侯“赂秦”;二是割地与秦,只能换“一夕安寝”,“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三是以六国为例,赂秦者先灭,不赂者后亡。这是前三段的主要内容。运用对比论证,正反论述,论证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