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学生作文的最好素材在课本

作者:王立合




  材料是形成文章主题的支柱,是文章的物质基础,它是文章的血肉,有了丰富的材料,文章才能血肉丰满。所以在动笔前,必须根据主题需要严格选择材料。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许多学生平时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注意观察和积累,背一些名言名句甚至典型事例,可是一到考场上,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即使勉强写下去,或者材料单薄,或者胡编乱造,生拉硬扯;或者使用别人反复使用过的材料。到了高三,许多学生更是谈作文“色”变。造成学生写作障碍的原因很多,这里不赘述,但学生作文中大话、空话连篇甚至无话可说确是不争的事实。其实,临近高考的时候,还是有些办法让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材料可用的。笔者曾借鉴了一些名师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效果也不错:即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借复习巩固语文课本(包括《语文读本》里的部分内容)基础知识之机,要求学生分门别类整理积累课本中有关写作可能用得着的材料,这些东西到时也许是学生记忆仓库中最重要的作文素材来源。下面谈谈我的粗浅做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先看高考学生作文中的几个片段。
  2000年高考作文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位考生这样写道:“……写诗作词,可以朝着不同的风格进发,或豪放,或婉约,或清丽,或凄怆,或雄浑,或沉郁……不一而足。李白的浪漫是美,杜甫的沉郁也是美,陶渊明的清淡是美,李义山的晦涩也是美,王维的禅味是美,李贺的鬼气也是美,不同的风格成就着不同的美。……”另一位考生写道:“……是的,是的,生活的答案是万千种的,我为自己的生活快乐同时也赞叹别人的生活。阮籍与孙登的长啸以示之生活,我以为妙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之生,我以为妙绝;苏武手握节杖,充满英雄气概的生活,我以为妙绝;然而李煜的忧国忧民,李清照的伤感伤怀,曹雪芹的悲天悯人难道就不称之为生活?我想,殊途同归,不论你命运如何,都不要消沉,握好手中的马鞭,掌握好方向,活出自己的特色吧!”
  2005年一湖北考生在作文中写道:“‘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读过庄子《逍遥游》的人,有几个不被他那不受约束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所折服?庄子的文章,不拘一格而又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其他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风格,表达出他的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称其文章‘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为文为人真够洒脱的了。不过深入其里而观之,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洒脱……史铁生就不一样了。他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堂堂男儿,只能端坐在轮椅上续写人生,当时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天闭门不出,把心中的怨气都撒向他的母亲,抱怨老天的不公。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母亲的关爱,他才慢慢从失去自由的阴影中走出圈外。直到他母亲的去世,才使他真正看透这世上的一切,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
  这几个考场作文的片断,都是考生把所学课本里的知识充分运用到高考作文中的典型。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生动性、可读性。
  再看另一个高考作文片段,1999年高考作文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某考生施展自己的构思本领,在文中写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该多好。”接着就运用了许多生动、典型的课本里的材料,其中一段这样写道:“如果拥有一些诗人的记忆,我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们当时的心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炽热期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思疾呼;‘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怡然自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僬悴’的执著感情。啊!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能写下壮丽诗篇的伟大诗人。如果可以的话,我是不是可以移植冰心老人的记忆?我想知道,她是多么关心青少年一代;那个朦胧夜色中,提着小橘灯的小女孩儿后来的命运如何?如果可以的话,我是不是可以移植鲁迅先生的记忆,我想了解,他的头脑中,到底有多少青少年的模样?那里一定有柔石,一定有刘和珍。”
  这段文字里面有相当多教材里的内容,有李白、杜甫的诗;有课文中的文学形象:点燃小橘灯的小女孩,柔石、刘和珍。如果学生在第一轮复习课本基础知识的时候,有意注重作文相关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没有材料的时候,到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就把记忆“库房”打开,看一看这里面有多少语言材料和文学形象,临时抱一抱佛脚,把已经学过的课文里的材料恰当地组织到作文里去,还是可行的。但前提是,平时必须有目的地对纷繁的内容进行有序的归纳整理。
  为了方便学生整理、记忆,可以把教材里面的名篇名言名句、主要内容以及典故事例等大致做个归类:
  1.表现乐观、豁达的。比较典型的如苏东坡《赤壁赋》中所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的一面,应丢开个人的愁怀,保持豁达开朗的性格。
  2.表现坚守气节和对真理、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的。如《屈原列传》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均属此类。
  3.表现珍爱生命,积极进取的。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4.表现批判继承与大胆借鉴的。鲁迅的《拿来主义》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主张,在当今正处于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5.表现青年人的胸怀与气概的。如《沁园春·雪》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青年人远大的理想和朝气蓬勃的斗志;“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是青年才俊春风得意、事业有成的写照;而《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则表现的是一种处境虽不如意但仍能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豪迈气概。
  6.表现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可以用信陵君礼贤下士,毛遂自荐等。信陵君尊重出身低微的侯生,是任人唯贤的典型;而毛遂的自信和在关键时刻所表现的智勇,都表明真才实学的重要,同时也说明人才是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脱颖而出的。
  7.表现哲学观的。比如论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一成不变地看问题,就可以运用《察今》中“荆人渡河”、“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谈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道理;韩非子的《五蠹》认为古今社会不断变迁,法治应适合时代的要求,“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还举了一个寓言“守株待兔”不知变通的故事。又如表现遵循量变与质变的规律,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积小流”的名言。
  8.表现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则可以引用《鸿门宴》项羽与刘邦、《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的强弱对比作经典事例。
  9.表现忧国忧民,牢记历史经验教训的。最典型的当数《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的《涉江》里“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虽表现的是浓烈的忠君思想,不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吗?《过秦论》、《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则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要牢记历史教训。
  10.表现修养与治学的。《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强调的是虚心请教;《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突出的是治学要专心致志。
  11.表现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知错必改,听取意见的。《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强调怀疑精神的;论述有错必改可以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荆请罪的故事,而《周厉王止谤》可做反面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君臣二人是善于提意见和听取意见再典型不过的代表。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总之,在临近高考的关键时刻,在高三紧张的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如果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抓紧时间整理积累课本里面的材料,并在平时尝试着把材料运用到写作之中,这样,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写作内涵更丰富,从而增强作文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