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作文教学要激活学生情绪记忆

作者:童晓君




  情绪记忆就是以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人在活动中产生过的愉快、欢乐、悲伤、痛苦等都会在脑中留下印象,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回忆起来。情绪记忆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一事件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是诸种艺术形式如小说、诗歌、电影、戏剧、歌剧等直接冲击情感的体验。我们知道,写作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而且是对生活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前苏联心理学家科瓦廖夫在《文学创作心理学》中指出:“任何创作过程都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体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积累生活印象,舍此,任何创作都是不可思议的;第二,对这些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和把这项工作的成果用语言表现的形式投射出来。换句话说,创作过程不是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即作文需要两个再现:一是再现行为过程,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更需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选取行为过程中典型的、美好的、感人的、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二是再现思维过程,在行为过程的再现中揭示出思维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情绪记忆,让他们的行为过程和思维过程得到再现。
  下面就以“给自己点灯”话题作文课堂指导为例,具体说说我是如何激活学生的情绪记忆、构建个性写作素材库的。
  材料: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海水又冷又暗,千万年来沉寂无声,连低等的植物都无法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却生长着一种叫安康鱼的动物。它的背上长着发光器,像一盏玲珑的灯笼,照着它永远暗无天日的生命。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都生活在阳光雨露陪伴的日子里,而是经常会遭遇一些磕磕碰碰。读了这则材料,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经历,以“给自己点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这个话题涉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俗话说“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遭遇挫折,我该怎么办?审题要紧扣“点灯”两字,主题要表现出关注生命、珍重生命、善待生命、感悟生命的主旋律。对学生而言,审题构思难度不大,既可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问题在于如何选择素材,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好文章。因此教师在指导作文时要侧重于素材的举隅,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思维,尽可能地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素材。这时,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唤醒他们沉睡的情绪记忆,找到思维发散的触动点。总而言之,写作过程要生活化。“给自己点灯”这个话题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说一说你的故事:你的生活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事,又是怎样的故事;当时你是怎样想怎样做,又是如何挺过来的。
  2、说一说英雄人物:你的挫折与你平时听到过或看到过的杰出人物的挫折有何相似之处,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这两个情景问题的设计触动了学生们的“情弦”。他们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最后经过分类、总结,学生找到了各自熟悉的素材。课后他们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各有特色。
  这次作文绝大部分同学写得比较成功,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不再是胡编乱造,以往作文中存在的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感情贫乏的现象都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学生在作文中记录了他们成长中遭遇挫折的烙印:与父辈的代沟,同学间的矛盾,家庭的变故,老师的误会,学习的挫折,青春的困惑等一系列生活印象。诚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确如此,百态的人生造就百味的作文。
  很多文章除了对当时的生活场景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外,还引经据典地论述自己如何以英雄为榜样,走出困境。他们在作文中引用见证了百年沧桑的巴金散文《灯》中的名句:“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才活着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到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他们在作文中还一往情深地写道:“巴金的灯又使我们想起了许多人为自已点亮的灯,当死神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为自己点了一盏人生使命的灯;当史铁生20岁残了双腿时,他为自己点了一盏写作的灯;当霍金在攻读博士学位而患上运动神经细胞病时,他为自己点了一盏思想的灯。无论命运有多么的昏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我们都要为自己点燃一盏希望之灯。”当这些素材被恰当而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时,文章也就渗透了文化的信息,提升了思想的境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实表明,这次作文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激活了学生的情绪记忆,构建了个性的写作素材。
  实践证明,激活情绪记忆法是解决学生作文中“三乏”问题有效的方法。要激活学生的情绪记忆,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使学生与生活对话,激活他们的生活情绪记忆,构建个性的写作素材库。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写作的空间极为狭窄逼仄是由自己的生活空间狭窄造成的。他们对自己写作信心不足。其实不然,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他们有各自的居住环境、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情感体验。即使看似每天雷同的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也孕育着全新的生活契机。老师的一言一行、同学的明争暗斗、学习的一进一退、生活的一惊一乍等不同的生活场景带来不同的体验:有新奇,有激动,有懊恼,有感动……生活是万花筒,不是缺少东西,而是缺少发现。记得,我班一位学生特别喜欢写他的父亲,充满苦涩的思念。后来了解到他的父亲因犯事而坐牢。我帮他分析情况,筛选信息,确定写作的方向,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熟悉他们的生活,抓住生活的闪光点,激活他们原有的生活储备,帮助他们构建个性的写作素材库,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诚如王大绩老师在浙江省2006年高三复习教学研讨会上所讲:“高考作文题目就像一颗种子,同学熟悉的生活就像一盆土。只要浇水施肥就定能扎根发芽。一盆土浇水施肥,可以种活各色种子。感悟熟悉的生活,可以写好所有文题。”
  其二,使学生与阅读的文本对话,激活他们的阅读情绪记忆,构建个性的写作素材库。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确如此,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阅读可以起到填补读者的生活空白,增加人生经验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文化的素养,学习运用语文技巧等一系列作用。古今中外的许多大文学家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完全由真实的生活经历中获得,更多的是从别人的作品阅读中间接取得。特别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为学生阅读提供了范本,丰富了他们的视野。我们教师要重视课堂阅读对学生写作的借鉴作用,一是文本所传递的各种知识,二是作家本身的生活经历。回顾课堂阅读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新教材为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技巧。平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花了大量的心血,力图传递文本的精髓。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回归文本,力求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方位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不同文体的美。例如,我教《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篇文章时,将它处理成作文教学的范本,如何借助名人的经历片段作为议论的依托写成具有现代情感的随笔。其后,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把昭君出塞的故事作为议论的依托,刻画出昭君面对选择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民族大义的伟岸形象。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就是那火柴,在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基础上激活他们的阅读储备,帮助他们构建个性的写作素材库,进行创作性的写作。个性的阅读导致个性的写作。
  情绪记忆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我倍受鼓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上仅仅是我的一点粗浅经验,在此提出来,若能为诸位同行提供一个探讨的话题,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