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以美读美 以情品文

作者:刘吉英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大纲在阅读上要求: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散文教材集“美”与“情”于一身,更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精神。散文教材常常用看似简单的文字、平淡的语气甚至抽象的理论,传达的却是极为丰富的情感意蕴。情感的渗透甚至心灵的震撼无疑是散文教学的极致,我认为在教材的处理与使用上不能变成简单的文意剖析,而应该是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对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的共鸣;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与作者亲切交流,与文本深入对话。散文教学要想实现这种“以美读美,以情品文”的喜人效果,教师就得做个有心人,搭好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我认为在散文教学中“求同也求异,寻找共鸣或争议”不失为张扬散文魅力的一把金钥匙。
  散文教材的文字表象常常打动不了学生,而内在的美感情韵学生又无法直接、深入地领悟。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诱导学生感情与作品感情产生共振效应,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交流。于漪曾深有体会地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在散文教材里努力寻找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焦点,或者是引发争辩的热点,让学生各抒己见,碰撞真情与思维的火花,张扬激情与灵性,从而实现“以美读美,以情品文”。
  在教授哲理散文《花未眠》时,我先采用“实践法”,要求学生先去观察生活,发现并感悟自然美,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感悟。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自然美的情感体验,从而为理解作者对自然美的理性思索与感叹作好铺垫。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唤起情感共鸣,做到以美读美,以情品文了。比如有一位男生在课堂上生动地描述了宿舍阳台上的一棵沉默而顽强的仙人球,感受到在孤独中坚韧战斗的情怀。同宿舍的同学在交流中这样感叹道:“他所说的仙人球是我们宿舍阳台上一棵种在‘快餐碗’上的仙人掌,它在我们住进宿舍之前就孤零零地呆在阳台上,也不知多久没有浇水了,它竟然还能活下来。缘于对它坚强品质的钦佩,我们偶尔会给它浇点水。可是,我们却从来没像他那样,仔细的看过,带有感情地欣赏过一回。原来生活缺少的并不是美景,而是一颗感悟的心,只要打开心灵的窗户,张开明亮的双眼,一切平凡事物都会带上美丽的色彩。真的如《花未眠》作者所说‘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为。’”就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领悟去感悟着作者的感悟,自然就能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与共鸣,做到“以美读美,以情品文”。
  《花未眠》的作者川端康成穷尽一生追求美,传播美,不断鼓励自己要活下去,却又赞同“死是最高的艺术”这一观点,最后含煤气管自杀身亡。他的死极富争议性。我担心这会误导学生,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生死观。因此我在使用教材时,抓住这一争议点,设计了评价作者生与死的教学插曲,鼓励学生独抒己见,允许学生褒贬不一,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生命。有的学生说作者是孤独抑郁而死;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是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而殉职;有的学生指出,死是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没必要急于求死,要珍爱生命,好好活着;还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活得已够轰轰烈烈了,死也就无怨无悔了。我相机进行引导、点拨,启发学生多关注作者执着追求美的一生,不能只看到他黑夜的死亡,遗忘了他白昼的光华。最后我强调“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会安于死”,并引用泰戈尔的名言“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培养学生好好做人、珍爱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识。
  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教学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在散文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并张扬学生的个性,建立平等、轻松、愉悦的师生交流氛围,让师生积极良好地互动。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角色地位,不能只做引导者,更要做参与者,用自己的经历感受与学生平等对话,真情交流,从而增强共鸣感,为品读情潮推波助澜。在作者、学生、教师的倾情交流中,就真正创造了散文教学“以美读美,以情品文”的生动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