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冷观语文课堂的问与答
作者:段双全
3.联想比较:即让学生在对比、类比中找到答案。
有比较才有分别。有的问题提出后学生难以作答,教师可用对比法启发学生答问。例如,讲契诃夫的《套中人》,在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时,可问学生:“别里科夫到底是沙皇鹰犬还是守旧知识分子?”学生犯疑时,教师可让学生联想苏联革命影片中的特务形象,与别里科夫对比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问题教师则可以用类比法来启发学生答问。例如,分析林觉民《与妻书》中的夫妻情,可与孙犁《荷花淀》、莫泊桑《项链》、杜甫《月夜》、苏轼《江城子》中的夫妻情进行类比,从而感受革命家对妻子的柔情蜜意,真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4.反向假设:用反向的假定情形来对比探究问题。
文本的分析已深透,这时若再反向假设一下,则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文本主旨,使学生受到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例如,在讲授鲁迅小说《孔乙己》、《祝福》行将结束之时,可发问:孔乙己生活在现在会怎么样?祥林嫂生活在现在会怎么样?让学生在反向假定的对比中,加深对摧残人的罪恶封建制度的体会,感受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关心、尊重和现代社会的祥和美好。
(二)答的评价
除“启答”之外,教师对学生的答问还要进行评价(理答)。这也是问答系统不可缺少的环节。“目标、教学和评价”是现代教学观的三要素。“评价”促进师生深入交流,既利于学生增知、长智、怡情,又便于查漏补缺,教学相长。同时对学生参差不齐的答问能进行合理的评判,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艺术。
“理答”要慎重,更要讲究方法。首先,要有一个“第二等待时”(学生答问后到教师理答之间的一段时间),这足够的停顿时间让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斟酌、评价答案。其次要分辨理答的六种方式的优劣,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理答。
1.“对学生的答案简单肯定或否定”应避免。例如,教师让学生找史铁生《我与地坛》第一节中的“文眼”句,学生回答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后,教师简单评价“很对”不行,因还需说明理由,启发诱导全班学生。
2.“对学生的答案不作评价”应避免。有两种情况可能老师不好作评价:一是学生的回答一团糟;一是问题太难,一时无法评价。但无论回答多么乱,问题多么难,都应正面作答,因这既是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心的表现,也是教师教学信心的张扬,同时获益的是学生。
3.“重复学生的答案,予以确认”应提倡。例如,教师要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关键句“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一边重复学生答案,一边整理,最后予以确认。因为这样能突出重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不过要避免太罗嗦,要点到即止。
4.“改正学生错误答案”义不容辞。例如,文言文教学,让学生找文中“名词作状语”现象,可学生找的是“状语后置句”,这时就要分析其错误的根源,改正学生错误答案,并讲明二者区别。
5.“追问、诱导、发展答案”应提倡。这是优秀教师的理答特点。抓住问题不放,一问到底,求得答案的尽善尽美。例如,在讲授老舍《济南的冬天》的时候,可先问学生:“为什么说济南的小山像日本妇?”继而问学生:“仅仅像日本妇,没有什么限制吗?”这样连环追问,让学生透彻理解老舍比喻运用的精妙。并且对学生在诱导启发中迸发的“闪光点”要尤为重视,大肆张扬,以期冒出创造火花。
6.“学生参与评价答案”应提倡。这也是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提倡的理答方式。学生参与,主体性极大发挥,提高的正是学生的素质。例如,关于余杰《第一次远行》“对青少年的人生指导意义何在”的讨论,可在学生的彼此争论、互相评价中完善。
但将新教师、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比较,理答差异较大。新教师、一般教师的缺陷是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及时,在诱导发展答案上也很欠缺。新教师在诱导学生作答、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上尤为欠缺。优秀教师重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鼓励他们举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
在答问方式上,一般教师选择齐答方式,表面上人人参与,整齐划一,但其中不乏滥竽充数者,这使提问效果大打折扣,降低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久而久之,丧失积极学习的兴趣。新教师没举手就点名回答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究其原因或提问太泛太虚太难,或待答时间过短,总之让学生难以作答。新教师应在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和引导合作上下工夫。
答问也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受尊重和成就心理。当他们有机会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并有可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评价时,他们享受到的是强烈的自豪和自信体验,于是成就需要得到满足,而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所以课堂答问应避免部分优秀学生对“答问权”的垄断,应把机会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答问欲望都得到应有的满足。此外,也要注意保护和尊重学生的答问,无论他们的回答多么简单幼稚,多么偏题离题,都是他们在一定知识经验范围内努力思考的结果,应该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在课堂答问中不断成长。
三、改进问答的设想
1.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我国读书人把“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论语·为政》)当作读书的道统。清代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总结了五十二种读书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阙疑法。陆象山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五)。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要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里的“导”就包括“导疑”——问题意识的培养。然而当今的语文教育“激疑”的气氛不浓,“质疑”的问题太浅、方法不活,因而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很不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所以要重视之。
2.注重发散思维、评价思维培养
目前提问偏重认知记忆型和聚合思维型问题(吉尔福特分类),像什么叫词?这一课的主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范围狭窄,思维聚中,较少关注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评价思维问题,对学生求新精神创造力培养不利。所以要多提“黔之驴若换个环境会怎样?”“豪放词的意象和婉约词的意象相比有何不同?”等空间广阔、思维发散的问题。
3.提高教师启答理答艺术。
要改变当今语文课堂“一问就了事”、“一答就了事”的忽视启答和理答的现象,做到及时而艺术地答问,就要研究上述四种启答方式和六种理答方式的优劣,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在问题提出后,做到“如果有必要在提示后才能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后,对有错的答案让学生先纠正教师再订正,对不完全的答案,教师先启发引导然后学生补充,对有创意的答案大加褒扬……
总之,在讲究“全人发展”的今天,要切实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语文课堂问与答的研究。只有搞好了课堂问与答,语文素质教育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不然,素质教育就是一句戏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