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使用的非典型性
作者:夏凤梅
一、标法同现行国家标准不一致。
例如:(1)“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阿长和〈山海经〉》)
(1)中‘三哼经’在鲁迅时代可以被看作是引用的内容之一而借用引号进行标示。这种借用引号标示的做法一直延续到建国初,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半期,人们才逐步用“《》、〈〉”取代“”、‘’作为书名号的规范形式。但是,‘三哼经’的标法,在今天却是存在着问题的。1995年作为国家标准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关于引号的理论概括是: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者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用引号标示。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显然,‘三哼经’既不是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也不是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者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依照今天的规范标法,只能标作《三哼经》,不能标作‘三哼经’。
二、现行国家标准未作明确规定,但实际使用中人们基本否定了。如以下(2)中省略号多点分行式标法;(3)中针对某特定内容所加的叹号。
例:(2)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莲船,对面歇一歇。
此刻熄,自己熄。
戏文唱一曲。
我放火!哈哈哈!
火火火,点心吃一些。
戏文唱一曲。
……………
………
…”(鲁迅《长明灯》)
(3)记得前几年,《狂飙》停刊时,同时这位常燕生先生也曾有文章发表,大意说《狂飙》攻击鲁迅,现在书店不愿出版了,安知(!)不是鲁迅运动了书店老板,加以迫害?(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鲁迅的确是现代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杂文和小说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即使今天读来,对我们仍具有较大的启发性。他在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也是一个积极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维护者。在人们对新式标点符号认识不足的时候,他多次著文列举古籍中的许多例子,证明文言文虽然精练、简约,但由于语法不精密,缺少标点符号,结果有时词不达意,歧义叠出,叫人容易发生误解。大声疾呼“须用新式标点”(袁晖等2002-344)。在自己的写作中,他积极地引进国外富有表现力的标点符号,并用于写作实践。1909年,他在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略例”中介绍了书中使用的标点符号:“!表大声,?表问难,……有虚线以表语不尽,或语中辍。有直线以表略停顿,或在句之上下,则为用同于括弧。”引进了叹号、问号、省略号和破折号。“五四”前后,优秀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开了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先河(袁晖等2002-284)。在发现给古籍标点过程中有人以赚钱为目的,随手拉来一部书胡乱点染,结果谬误百出,既糟蹋了古书,又败坏了新式标点符号的声誉时,他愤起维护新式标点符号,曾沉痛地指出:“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袁晖等 2002-351)但是,鲁迅对标点符号毕竟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具体的使用上,自己都明言拿不准。他在致钱玄同的信中说:“送上小说一篇,请您鉴定改正了那些外国圈点之类,交与编辑人;因为我于外国圈点之类,没有心得,恐怕要错。”(兰宾汉 2002-12)这一点提醒我们,要细致地分层面看待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要注意到经典作品单方面特殊性的问题。在学习鲁迅作品时,既要大力吸取其有益的部分,又要注意到同今天的时代性不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