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个性化阅读教学要培养三种意识

作者:许方雄 苏一鸣




  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教学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句话指出了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即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曾祥芹教授在《新课标的阅读学阐释》一文中指出:“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倡导阅读的个性化,是阅读教学向阅读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理性回归,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批判和超越。近些年来,许多教师从教学的理论视角、从操作方法层面等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现在,笔者试从阅读主体的培养要素的角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实施个性化阅读阐述我们的一些主张和看法。
  
  一、唤醒自主意识是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重讲,学生重记,往往把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教师讲得慷慨淋漓,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体悟、认识甚或是教参上的条条框框硬塞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即忽略了学习主体的认识过程和知识情感内化的过程,剥夺了阅读主体驾驭文本的主观意识;同时,班级群体阅读的活动形式又极易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造成了阅读主体自主意识的逃逸和流失。而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和生发,达至阅读的目的。因此,教师首要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入文本阅读的情景氛围,唤醒并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有兴致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高,积极性就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凸现,阅读就越有成效和收获。
  个性化的自主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助者,而非支配者、灌输者。教师应是学生的“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和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给阅读课堂带来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从而催生学生的自主意识。魏书生老师说过,教师要以真诚为本,遇事“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这种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切磋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老师走近学生,学生走近老师,师生之间和谐沟通,实现心灵共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顺利萌发并健康成长。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高涨,个性之花绽放,课堂将出现异彩纷呈的动人情景。
  
  二、栽培问题意识是推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主体性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元素,而问题意识的强弱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的思维中这种问题性的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进行个性化文本解读必备的心理和思维品性。朱熹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读书质疑的。个性化阅读要求主体在完成文本的基础性阅读(如理解词句、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等)后,通过自己的思维或探索过程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获得思想方法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基于文本解读基础上的而又有所生发和开拓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问题意识确是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枢纽,可以说,它是拓展阅读课堂广度和深度的推进器。
  而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学生提问的太少了。长期的“师问生答”式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乐于回答,不愿质疑。打破这种惯性,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时不我待的大事。要向学生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并加以具体指导,长期督促,养成质疑的习惯。尤其在阅读课堂中,要把提问的机会有意识的留给学生,并及时地向学生点明语文学科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等方面的特殊规律和要求,教给学生在文本研读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技巧,使学生从“不问”到“敢问”,从“敢问”到“乐问”,从“乐问”到“善问”,在学生的个性品质中深深的植下勤于质疑、不息求索的良性因子。从本质的意义上讲,个性化阅读课堂,是教师栽培学生问题意识使之健康成长的园地。
  
  三、培养创新意识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必然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我们认为苏氏所言的“真正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很好的表述:“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事实上,阅读深入的过程是读者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作比照,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即主体站在旧有经验或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和对话,在这种双向互动中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理解文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重构自我。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断习得新知,不断创造新我,他们的精神世界呈现一种“灵动的状态”,一种“淳朴的,原始的”创新形态,内心涌动持久的创造的愉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高级形态,即阅读主体运用各种阅读手段,在理解文本的外显信息后,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进一步探求文本的内隐信息和潜在信息,许多名篇佳作,文本自身的张力,语言本身的魅力,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空间。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敢于怀疑书本,怀疑前人,“通过发散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对自己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设计”。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优选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质疑释难、问题讨论、创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形式,外显思维的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将学生处于相对模糊状态的创新思维意识逐步引向清晰和明朗,使崇尚创新、追求创新成为阅读课堂上师生的自觉要求和共同行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要不断地用激励、赏识、促进的手段来刺激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才能最终完成我们所要培养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应具备的意识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