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话题作文的应试策略
作者:杨建军
如何应对话题作文,笔者谈几点策略,与毕业班教师共同商讨。
1、巧妙链接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式作文,就是要围绕命题者所给出的内容进行选材组材。其材料的范围相对比较宽泛,约束性也相对减小,这就要求在作文训练中,强化对材料的链接能力。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话题”式节目。主持人的成功之处主要就是体现在对谈话内容的组合链接上。其实作文也是如此,在一个“话题”统摄下,把丰富内容融进一篇文章,也需要一些巧妙的链接方法。
首先是读懂材料,理解话题,作文时扣紧话题而不拘泥于话题。否则,失去了固有文体要求的“话题”式作文,内容就有可能失去控制,成为一盘散沙,结构就有可能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其次,行文要有“钢筋铁骨”,也就是要有巧妙的伏笔和照应。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一书,就常常指出它的照应之妙,说是“草蛇灰线”,“于前回叙过事字字在,于后回未叙事语语伏”,“伏线于千里之外”。它需伏而不露,明断暗续,逶迤九折,勾联前后。这正像现代建筑中的水泥柱一样,外面是水泥,内在是钢筋。
除以上内容外,还要注意“桥梁”“针线”的作用,这就是链接,也是作文的过渡。过渡像是“软件”,在文章的组合、构造中,它是不可缺少的“粘和剂”。许多文章之所以松散、隔断、硬接、硬转,同疏于“过渡”有很大关系。恢复高考以来,最早的“话题”式作文可算是1988年的“习惯”,大千世界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包容于内。四川省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写的是一个腐败的李局长,他非名牌轿车不坐,非名牌香烟不抽,非敲门不得进入他的办公室等等,但如果作者不巧妙地在每个叙事后面用“这是他的习惯”,“这也是他的习惯”等过渡性句子,恐怕这篇文章与“习惯”连边也不搭了。
2、反向切题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决定了我们在确定主题时有充分的主动权,我们可以依据传统的说法立论,进一步阐明常情常理。但优秀的话题作文更注重求异思维,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例如1988年高考上海卷一篇《清流与活源》的优秀作文中写道:“没有活源便没有清流。这谁都知道。可是水若没有清流,即使有了活源也是死水一潭,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种“反弹琵琶”的开头方法,反向切题,感受独特,读后令人耳目一新。以“适应”为话题,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我们自然可以写“适应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适应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获得成功”、“学会适应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从反面立意,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冲击力,例如“被动适应会导致事业的失败”、“趋利避害才能事半功倍”、“盲目适应等于自戕”、“面对不同的环境,人可以有三种选择:适应、迁移、改造”等。当然,求异是要讲条件的,如果一味地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有可能变成歪理谬论。这就需要有辩证的态度。例如,当我们在论述“近墨也不黑”的观点时,必须首先说明“近墨者”比“不近墨者”更有变黑的可能,然后再从“近墨”只是“变黑”的客观条件,而是否变黑更主要的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条件方面入手展开论述,如此才能服人。反之,如果不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上思考,为了自己“近墨也不黑”的观点,而得出“近墨者黑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样一个结论,那就大谬不然了。这种反向切题的作文为了不引起误解,作文开头务必先“反向”肯定常人的观点,然后再回头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新的见解决非是否定前一观点。
3、创新角度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不限文题,要求宽泛,这种开放、灵活的出题形式激发了写作主体的独立思考,一扫“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突破了定向直觉思维的旧格局,为考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为发现和阐明自己的新创见,他们或借助想象去孕育新形象,或凭借联想,由此及彼拓展新意境,或通过纵向思维展示全过程,或反弹琵琶逆向求异表独创,或据发散求创新,从而构建出一个创新的活跃环境。最近两年的高考作文中,出现了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佳作,这种创新不仅表现在立意上,也表现在构思的新巧、想象的奇特、推理的独特、文体的变异、手法的灵活上。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不能拘泥于一种文体,或囿于平面化的表述,或囿于单向化的模式。只有在平时大胆创新,才能在考场上一显身手。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入题的角度紧密相关。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观察效果。作文更是如此,表现角度的巧妙,甚至反面落笔,切入生活,表现生活,更能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例如2005年全国高考川、陕、滇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作文。“忘记伤害,铭记恩德”材料已予展示,如果只从材料的这个切入点作文,显然缺乏个性化的思考,也不会属最佳立意。只要我们展开来想一想,什么该“忘”,为什么要“忘”,什么该“铭记”,又为什么要“铭记”,本题的立意就会更宽了。一份优秀考卷是这样开头的:“回望历史,环顾现实,考古今之人物,观其记,察其忘,常感其与国事相关甚切。记者当,忘者宜,名立而国昌;记者失,忘者悖,身死而国亡!。”
4、突出个性
应“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之“运”而生的话题式作文的主旋律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写作是充满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作品是灵魂自由舞蹈的大舞台,构成作品的语言是自己的,情感是自己的,思想是自己的,是不可替代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许多学生肚里“存货”不多,构思不得法,将写作与心灵世界隔绝开来,单纯视为一种技法,而非心灵世界的表达,因而缺乏关注生活的热情,也就缺乏那种鲜活独特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可能表现个性展示文采了。因此,我们要克服“共性”太多,“个性”太少(材料司空见惯,构思平庸无奇,行文呆板无趣,立意肤浅无神,缺乏那种人见人爱的水灵灵、活泼泼的生活感受和深刻、独到的思想见解)的弊病,做到“个性”与“共性”两结合。例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以“跑的体验”为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写作范围限定在“跑”,重心在于“体验”。既可以写在“跑”的过程中成功的体验,也可以写失败的体验,当然还可以写既有成功的体验又有失败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可以欲扬先抑,一波三折;“失败的体验”可写基础的重要性,要跑得快、跑得稳,先要“走好”,欲速则不达。这些立意当然不错。然而,可否这样立意呢?生活要求我们从“跑”开始,“跑”是一种力量和速度,是精神上的积极奋进,是一种质量与效率。学习、工作,科研、建设都要求我们以“跑”的姿态出现。又如,以“挫折”为话题时,可提的问题有“什么是挫折?”“为什么会产生挫折?”“挫折带来什么?”“哪些人容易受到挫折?”“怎样对待挫折?”有了问题,考生就有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前提,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独到的,有趣味的、充满想象力的思想熔铸到作文中。例如,就上面“怎样对待挫折?”的问题,你可以说默默承受,也可以谈巧妙化解,你可以强调化挫折为动力的积极主张,也可以坚持以微笑拥抱挫折的浪漫态度。但是,在我们抒写个性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文章还要得到读者(阅卷老师)的认同。这里就有一个“共性”问题,例如,你如果大谈把挫折转嫁他人,或者以破坏性发泄来减轻挫折带来的痛苦,这种有违社会公德的论述,就有可能失大分。因此,要写好话题作文既要“独具慧眼,表现个性”,但同时又必须注意突出“个性”时不能忘了“共性”。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有效的方法对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话题作文技巧很多,希望上述策略能对读者有一点帮助。
*作者系湖南省望城县教研培训装备中心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