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背影》是一首圣爱之歌

作者:李文强 张立花




  《背影》一文中,通篇不见一个“爱”字,却写出了一首圣爱之歌。文中四次写到背影,四次写自己流泪,写了父亲说的六句话,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真挚地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与怀念。
  1917年冬天,朱自清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接到噩耗的朱自清与父亲回到扬州奔丧,满目的凄凉使他禁不住潸然泪下:往日家中气派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不见了踪影;花厅墙上零落的挂着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满院的枯枝败叶,一片狼藉,一派凄惨之景。丧事完毕后,朱自清和父亲一起坐火车北上,在南京车站父子别离,于是便有了《背影》中那感人肺腑的一幕。
  
  四个背影
  
  四次写背影,实质是以背影作为自己叙事、抒情的线索,彩线串珠,贯穿全文。
  文章开篇就提到难忘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段话采用倒叙手法,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给自己的印象之深,为后文颂扬与怀念父爱蕴积了情感。
  第二次写背影是“买橘送别”这件事。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艰难背影,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也是整篇文章中刻画父亲形象最细致的地方。这部分内容中,作者细致描绘了父亲的动作、体态、衣着打扮。买橘子本来不是大事,只因为此时家境凄惨,经济拮据(为了省钱与脚夫讨价还价),家人心情沉重,特别是看到父亲蹒跚而缓慢的体态,一股感动油然而生,背影便在心中永远定格。
  第三次写背影,是在与父亲分别之后从人群中艰难寻找的过程。“再也找不到了”一个“再”字,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父子情深跃然纸上。
  文中结尾的浮现背影,则是儿子对父爱的感情的升华,也是整篇文章感情的升华,与开头首尾呼应,令人带着淡淡的忧伤掩卷回味。
  
  四次流泪
  
  “我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因为年轻,感情脆弱,面对家庭不幸,情不能自已,留下了哀亲人之逝,伤家庭之悲的泪。
  “我的泪很快地来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家庭的不幸,令朱自清心情悲凉,失意落魄,而父亲对自己的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让自己倍感温暖,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我的泪又来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令他感动,而此时是与父亲的分别。“自古多情伤离别”,一头是到外地求学的儿子,一头是肩负家庭重担的父亲,想到以后家庭的重担又要由父亲一人挑起,懂事而又无能为力的儿子怎能不流泪?
  “晶莹的泪光中”则表明思念之深,热泪满腮竟不知觉的样子。
  
  六句话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好一个坚强的父亲!面对家庭的不幸,他强忍内心的痛苦,还安慰儿子,不让儿子过于悲伤。语言虽不华美,却饱含了父爱深情。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子同到南京,父亲为了找工作,儿子为了乘车到北京。本来可以托别人送儿子,儿子也可自己走,可做父亲的不放心,放下所有的事情亲自过来,这是舐犊深情。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把儿子送上车,已经照顾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还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看在眼里,便甘愿自己费点事让儿子受用一些。他还怕儿子跟着出来丢失行李,所以一再叮嘱,关怀真是细腻备至。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送儿子且罢,又惦念旅途平安。等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了平安,才彻底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走几步就回头,对儿子的惦念之情可见一斑。想到儿子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够疏忽,再次叮嘱儿子。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随时向儿子报平安,可毕竟年龄不饶人,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作父亲的,多么盼望儿子“常回家看看”,否则父亲死不瞑目啊!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戴着老花镜,眼珠昏黄,双手颤抖着读儿子的《背影》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