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章建红
一、充分利用课内资源
课内资源就是教科书及其辅助教学资料,精心选择的教材,课后的附注材料、教学挂图、配套读物等都是我们最常见、最方便易用、也是最丰实、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科书的编排融规范化、多样化、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于一体,注重人文和科学的融合,注重学生的发展,代表了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的发展趋势。我将教材作为鲜活的例子,根据编写特点,从中挖掘有用信息,获取知识,引导学生从中“得法”,“长骨”。例如学习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文,课后就以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作为补充,相辅相成,让学生品味杏林子不屈生命的同时,欣赏到大自然中渺小的生物——蜜蜂撼人心魄的顽强生命力的无穷魅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尤其是最能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的就是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更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资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铺路架桥。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课文既为我们提供了月球奥秘的科学知识,又有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包括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等,这既有助于学生获得有关月球的许多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于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只要善于发掘,它肯定也包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现代城市学校,硬件建设比较好,有电脑房、互联网,还有校史陈列馆、文艺长廊等,这些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而我所在学校条件更是得天独厚,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有人文精神的映照。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绝不能忘了这些学校资源的利用。
我们学校曾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校内建有鲁迅工作室和养心书藏。他们的伟人风范、严谨治学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宝贵资源。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鲁迅的《风筝》时,我带学生参观了鲁迅工作室,让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先生工作、生活的居室,并在事迹陈列室详细地介绍了先生的生平事迹,从而让学生感悟先生严谨自励、勇于自我批评的高尚人格。参观结束后,我让学生写观后记,并让学生再进一步查找资料,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先生》的文章,通过加深对先生的了解,再开始学习《风筝》,许多难点都迎刃而解,像本文主题有表现先生自我反省精神的,学生马上就感悟到了。
三、深入挖掘地方资源
每一个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个地名的来由,一种风俗民情,亦或是一片自然风光,一个流传的故事等等,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一定要深入挖掘。
绍兴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如珍珠般散落于稽山鉴水之间的古迹、文物积淀着世世代代绍兴人的智慧和追求,如舜庙、禹陵、兰亭、青藤书屋、鲁迅故里……一路行来,目不暇接。我们应怀着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既可以将这些搬进课堂,为教学所用,又可将课堂迁至大自然中,走进这些前人为我们创设的文化氛围中,从而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针对绍兴就是有名的桥乡这一有利的教学资源,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绍兴石桥的历史、桥的数量和桥的不同建筑类型,查找与桥相关的传说故事,并从乡土教材中找到陈从周先生的《绍兴石桥》来辅助学习。学生在课后拍摄了绍兴著名的石桥的照片,在课堂上通过实物的展示,许多学生惊叹家乡有如此丰富的桥梁建筑;请同学讲述有关石桥的动人故事,许多学生惊诧于家乡积淀深厚的桥文化。学生由中国的石桥说到家乡的石桥,又有家乡的石桥畅谈到祖国各地著名的桥,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石拱桥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再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带领学生参观鲁迅故里、百草园、三味书屋,让学生置身百草园,看石井栏,赏皂荚树,听虫鸣,翻断砖,感受和体验少年鲁迅美好的童年生活。伫立在三味书屋,感受它肃穆宁静的气氛,仿佛听到小鲁迅大声朗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声音。有了切身的感受,学生能理解、领悟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