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抽象化文本与具体化教学

作者:李胜志




  针对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我在评讲时具体讲了四点:①庄子的精神是清洁的。庄子所处的时代,是历史上人文精神遭到全面践踏的时代。“诸侯残忍到了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天下无道,面对“入世”与“出世”的两种选择,庄子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他蔑视权贵,拒绝污浊,洁身自好,人格独立,精神自由。②标题的含义是深刻的。《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这个标题的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它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是怎样走路的。庄子是一面旗帜,他在前面招引着我们。跟着庄子,精神永远不会迷失方向。③文中的设喻是形象的。庄子拿乌龟打比方,说明他鄙弃什么,追求什么,已不言而喻。但,文中还有一处比喻和乌龟的比喻有血肉联系,理解时不能放弃,那就是“当我们大都在黑暗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这句话中的“月亮”指的是什么?“看守月亮的树”指的又是什么?综观全文,前者指的是像月亮一样纯净的心灵,后者指的是勇敢地捍卫清洁精神的人。④道家学派的意识是复杂的。《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但《庄子》诸篇,前后观点未必完全一致。政治上“无为”与“有为”兼而有之,哲学上“唯心”与“唯物”兼而有之,人生上“寡欲”与“纵欲”兼而有之。这些矛盾,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折射出诸学派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通过具体评讲,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庄子的精神,让抽象文本走向具体化,使学生站在“乌龟”这一故事的脊背上,放眼全文,环顾四周,综合概括,辩证思考,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挽救了语文水土的流失。
  评讲是抽象文本具体化的有效环节。
  如果忽视了这一具体的教学环节,或者为了省时省事,评讲时只满足于对答案,那么,学生就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抽象的。因此,语文教师要落实好这一环节,应注意如下几个具体问题。
  首先,要对评讲的内容进行抽样分析。抽样分析,可以避免评讲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学生练习中错误较少或者基本没有错误的地方,就可以一略而过,这样,即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学生练习中错误较多或者基本没有正确的地方,就要精打细敲,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具有针对性。
  其次,要评出方法,评出技巧。评讲练习,要引导学生积累科学的做题方法与技巧。方法与技巧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近年来,学生在高考中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做题错误的比比皆是。这恐怕与平时这方面的训练不规范不无关系。不同的题目,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与技巧。例如,字词要采取识记法:病句要采取分析法,阅读要采取综合法,等等。
  第三,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与深化。由于设题的局限性,练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评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必要时,可采取师生互评的形式,还给学生重新思考的天地,给学生自我消化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领悟小结,以深化巩固,突出实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