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从两个教学片断谈合作学习
作者:张启和
片段一:一位教师教《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他在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作者所渗透的情感这个环节时是这样设计的。
1.师:郭老演讲的思路虽然与我们的想法有些出入,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郭老的感情之火在奔腾,犹如地底岩浆的奔突、炉中黑煤的燃烧!请大家阅读课文,品析文章中的情感。(投影“情”)
2.小黑板展示:
方法指导:抓住相关语句进行理解。
时间规定:5分钟
学习方式:一、二两组的同学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文中作者所渗透的情感。
三、四两组的同学自主阅读探询后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友情提醒:合作小组注意小组成员的分工:主持、发言人、记录人、补充意见验证人。
小组竞赛:看哪一小组率先完成。
3.学生或自主探究或讨论合作,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4.统计进度:一、二组较快,三、四组在规定时间内也完成任务。
5.请同学回答:学生举手发言,师生集体讨论。(讨论内容略)
但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三、四组的同学回答问题较全面,而且有一定深度。
6.教师小结任务完成情况,表扬学生。重点突出合作的作用: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可以使问题思考更深入、更全面。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片段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比较合作学习和非合作学习效果的环节。我不禁要为这位教师叫好,因为他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注意到了去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只有具备了合作的品质,学生的合作学习才会具有内驱力。只有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他才会主动去寻求合作,才会积极去合作,否则合作只能是形而上学的合作,只是课堂上表演的一个环节罢了。而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合作的意义,我们的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必要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较、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合作的好处。学生才会去主动探询合作,这样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合作。所以在课后交流时,我建议此教师不妨设计一个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环节,看看有多少学生选择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此来检验自己课堂教学引导的效果。
片段二:一位教师在教《记承天寺夜游》时,在理解完文意后,教师展示了思考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如何描写月色的?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然后请同学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讨论后,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补充评价。
根据我对学生课上学习情况的了解,课后评课时我提出了一个建议:是不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后,再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评议互相补充,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我提出此建议的原因之一是从教者所设计的问题中看,绝大部分是一些主观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学生个性的思考,如问题1、3、5。并且在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中发现,他们能够产生个性的回答,尤其是第五问。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就阅读方面专家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目标。这里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个性的展示是出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能真正突现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程序的设计必须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语文能力训练点的特点。
另外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在交流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在认真听别人说,但自己不愿意说。从这一现象其实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出:教师在一开始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已经造成合作限制学生个性的发挥、同化学生个体情感体验的现象。其实每一位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是独特的,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因此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结果也应该是独特的,所以我提倡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只有独特的感受才有分享的价值,只有独特的感受学生才更想与人分享,并渴求得到承认。在有了个性的思考和分享的苛求后,接着引入交流的环节就能够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同学都想并有可能表现自我。还有交流评议的环节,为小组成员之间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促进性的互动平台,既能够促使成员借助他人的成果反思自己的情感体验,又能促使成员从小组利益出发,在对个体的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估后,共同去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从而达到小组共同享受成功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使合作和个性展示相冲突,而应该在合作中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合作中使自己的个性更丰富,全面化,而不是对个性的同化。我们合作学习的一个目的应该是让所有学生在合作中建立自信心,发觉和发掘自己的个体能力,而不是同化别人和被别人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