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修辞的创造观
作者:朱 军
四、修辞的“创造”观及其作用
我们从语言学范畴和文学范畴两个角度论证了修辞活动中处处有创造、处处需要创造。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修辞。归结起来,我们认为,修辞就是对同义手段的选择和创造、以求最好的表达效果的活动,简称“修辞的‘创造’观”。修辞的“创造”观的提出,不仅在修辞学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们认识语言的变化、发展,树立正确的语言发展观,以及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如前所述,“修辞的本质”问题是修辞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以往的理论都不能全面地概括修辞的本质,这势必影响修辞学的发展。“同义形式选择说”在理论上较以往的说法有很大的进步,但仍旧不完备,因为它只重视语言体系中的聚合关系的作用,而忽略语言体系中的组合关系的作用。组合关系是语言单位先后的排列关系,排列有一定的规则,语言单位在组合中产生特定的意思和效果,表达者要利用这种意思和效果,甚至是打破规则创造新的组合以获得这种特定意思和效果,语言的创造性也更多地集中在组合的创造上。修辞的“创造”观考虑了语言组合关系在修辞中的作用,在理论上更为完备,这对于拓展修辞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修辞学的发展,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认识到修辞的“创造”观,才能树立正确的语言发展观。语言的变化、发展,有社会的因素,因为社会在变化、发展,语言必须不断发展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但语言的发展不完全是被动的,也有其自身的发展机制,有语言使用者本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语言的各组成部分,各种表达手段的发展并不平衡。某一部分优先发展,打破平衡,会促进语言整体的发展。语言中的创造就是要打破平衡,同时又促进语言的发展。
认识到创造性是修辞的本质属性,对于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也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语言的使用要符合规范,合逻辑;另一方面又要打破惯性思维,运用超常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一些新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手段,使语言更具变化和美感。在某种程度上,语言已不仅仅是工具,还是精神享受对象。语言的创造,能使人产生新奇感、愉悦感和美感,有很重要的审美效应。
注 释:
[1]《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P11。
[2]《修辞学》三联书社,1991年。P150。
[3]《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P394。
[4]《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259。
[5]《修辞学研究》第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6]《中国文学史》一,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P176。
[7][8][24][25]《汉语修辞学史纲》易蒲、李金苓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分别见P126、P192、P701、P202。
[9][10][11][12][13][14][16][17][18][20][21][23][26][27]《古汉语资料修辞资料汇编》郑奠、谭全基,商务印书馆,1980年。分别见P383、P400、P610、P662、P79、P526、P585、P42、P65、P279、P186、P607、P193、P270。
[15]《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9]《人间词话》黄霖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2]《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P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