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节令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

作者:屈万青




  (1)押韵
  许多节令诗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因为诗人运用了相同或近似的韵脚,使诗歌自然而然地具备了美的音韵。如王安石的《元日》诗中一、二、四句尾字“除”“苏”“符”三字押“u”韵,配以喜庆的氛围,合乎吟唱,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2)叠词
  在诗歌中,诗人为了更好地状物抒情、渲染咏叹某种情调与韵味,常常采用叠词的形式表达出来。叠词不仅能细腻传神地咏叹某种情韵,而且能使诗歌具有特殊的音韵之美。《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之一)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词蕴含音韵之美,简直就是一首扣人心魂的“情歌”。再如徐凝的《七夕》诗句:“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渺渺”“玲玲”音韵之美,尽在其中。还有宋代黄公绍的《端午竞渡歌》一诗也是因为诗句运用叠词而使整首诗具备了音韵美。
  (3)呼应
  在节令诗中,呼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也具备了音韵美。如元稹的《岁日》:
  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
  凄凉百年事,应与一年同。
  此诗用数词予以呼应,“一日”“一年”“百年”“一年”,回环往复,美的音韵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宋代邵雍的《中秋月》诗句“一年一度中秋夜,十度中秋九度阴”、唐朝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等,都与《岁日》有异曲同工之妙。
  (4)比照
  比照手法的运用使节令诗的音韵美表现的也非常充分。如杜甫的《牵牛织女》: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西”对“东”、“万古”对“七夕”,似一唱一合,一起一伏。再如孟浩然的《田家元日》中“昨夜”与“今朝”等词的比照也是如此。
  (5)对仗
  节令诗基本上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简洁明快,鲜明生动,因为其工整的格式,吟唱起来抑扬顿挫,很具美感。如古诗十九首之一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四句对仗使诗歌显得生动传神,似高山流水,音韵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想象奇特
  节令诗的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蕴多层,使人遐思无穷。诗人那奇特的想象使节令诗的意境变得更为深远,唐代崔曙的《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清代许廷荣的《七夕雨中》等诗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丰富的想象寄予在岁时节令之中,因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诗中有画”的境界也更增加了诗的情趣和旨趣。“曙色开”“三晋云山”“二陵风雨”“河上仙翁”等词因为诗人的想象而如梦如幻(《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乌鹊桥成头渐白,银河天远水空盈”却是一幅凄婉的“思念图”(《七夕雨中》)。苏轼于熙宁九年(1076)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堪称是节令诗中驰骋想象的代表作。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来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天上宫阙”“琼楼玉宇”,起舞弄影,似在仙境;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变,“转”“低”“照”三字,描摹随月光流转,光影的物移,时间跟着推进,无眠而情生。上下两片因想象变得挥洒自如,画面由静而动,不需雕琢而起浩荡之气,超绝凡尘。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3.情景交融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节令诗将景与情巧妙结合起来,从而“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无论是情景神会,还是景中情或情中景,都会因为景中寓有情而使景成为活景,情也更加深刻。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遭遇不同,心境不同,但诗人吟唱的那一首首或欢快或凄婉的歌总能拨动我们心弦,让我们和他们一起笑,一起哭。如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中紧扣“清明”两字,写它作为时令的特征:桃李笑,雷惊龙蛇,雨润草木。写它作为节日的特殊含义:野田荒冢,满眼坟丘。写由它而引发的联想:齐人乞食,介子推焚死。在对比中说理,从而得出了人生沧桑、世事无常的结论,阐明自己的人生观:无论生前做过什么,死后都是一堆坟包,谁也分不清谁是愚人,谁是贤士。诗人从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生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慨之情。在这首诗中,景语与情语有机融合,以衰景结愁情,倍感凄清之意境。
  景语与情语在节令诗中表现得非常充分,特别是在抒发情感和借诗讽喻类的节令诗中表现得格外醒目,或以美景结喜情,或以衰景结愁情,或因情设景,或因景设情,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融情入景,寓意深刻。像卢照邻的《元日述怀》、孟浩然的《田家元日》、张建树的《竞渡歌》、卢仝的《悲新年》、杜甫的《登高》《丽人行》、李白的《九日龙山吟》、徐凝的《八月十五夜》等诗都是将景、情、理融为一体,从而使它们具备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三、节令诗的发展演变
  
  反映古人生活体验的诗歌,在今人的生活中,常常引起反思和共鸣。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具有艺术魅力的节令诗来张扬传统节日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精神,延续民族精神。只不过今天的节令诗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多种形式的节令诗具备了张扬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功能和力量,对后代也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节令短信祝福、网络节令短文、现代节令诗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其发展前景会更为广阔。
  
  1.节令短信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节令短信风靡全球,笔者仅以中秋为例撷取几条说来:
   “秋已至,天气凉,鸿雁正南翔。红花谢,寒气涨,冷时添件厚衣裳。有惆怅,看菊黄,霜重色浓更清香!送如意,送吉祥,天道酬勤助安康!”
  “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梅,愿幸福快乐伴随你!月圆是诗,月缺是画,日升灿烂,日落浪漫,预祝中秋快乐!”
  “秋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花好月圆人团聚 祝福声声伴你行 中秋快乐”
  这些短信有古诗的韵味,有现代浪漫气息,有节令的祝福,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
  
  2.网络节令短文
  节日的到来,不再似古人流于笔端的抒怀,而是烙上时代的痕迹,电子产品随时为我们服务,打开电脑,抒写节日的感怀:
  就在天的那边 很远很远 有美丽的乐园 星星沐浴 魂儿绕梦牵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 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 彷佛是你的呼唤 牵手的梦儿 越过银河是美丽的再现。
  这是在我国有“情人节”之称的“七夕节”里出现的网络节令短文之一。
  网络的便捷、宽泛、自由,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钟爱,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那里是热闹和欢欣的,而在以后,它会成为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立秋了,花落的声音秋知道,惦念的感觉心知道,唯愿我的思念能让你感到欢乐和温馨,无华丽之言,只想对你说:月圆的时候,一叶知秋,一问知情!”
  美在网络中弥漫着,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网络而更加密切,网络节令短文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大。
  
  3.现代节令诗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所以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许多人就会展望未来,喜气洋洋,豪情满怀,感时咏志,大发诗兴,写下各种各样的庆贺节日的诗。我国的伟人们也留下了不少庆贺节日的诗。陈毅曾于1958年2月在朝鲜写了一首庆贺春节的诗,即《在志愿军司令部度春节》:“浅斟细酌会宾朋,我是须白一老戎。座上更有年迈客,喜他豪饮兴最浓。”朱德也曾于1961年正月初一写了一首《南昌过春节》。此外,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陈毅的《中秋》等诗都是喜气洋洋,豪情满怀,感时咏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今天,我们同样会在节日前后,发现有一些感慨节令的诗出现在部分报刊杂志上,这些诗句无不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如庆贺春节的诗句: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百福临门常有余,吉祥富贵寄新春。
  庆贺元宵的诗:
  万家灯火报元宵,瑞雪丰年照天地。
  淑气鸿喜千家乐,彩灯春花户户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