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网络时代教学语言的转变
作者:王巧云 汪红梅
五、从信息功能到文化功能的转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神圣天职。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还附载着文化。课堂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伴随着创新能力、道德理想和人文精神的铸造。几百年来,“知识就是力量”,“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是人们一直信奉和遵循的教育理想与实践指南,在“应试升学”“智育至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职能主要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学语言主要体现传递信息的功能,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网络时代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教学语言更多的要体现传承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的功能。
网络还是一把双刃剑,既传播丰富的信息知识,也携带大量的网络垃圾。尤其是有些西方国家借助网络,宣扬他们的文化价值思维方式,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这些负面东西很容易对充满好奇、喜欢刺激、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信息时代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敏锐而正确的文化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识别网络中各种文化的真假、美丑与恶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增强抵御消极文化侵袭的能力。
当代信息网络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它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教学语言还将会发生新的转变,我们要不断研究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