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江苏2006年高考作文评析

作者:顾忠明




  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在沿承江苏丰厚文化内涵、人文底蕴的同时,更注重了时代内蕴的彰显,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成为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题吻合时代的节拍
  
  话题型命题作文是今年江苏作文的一大变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景作文等作文样式在连续8年话题作文后“重现江湖”,既打破了自身弊端日益显露的话题作文长期一元垄断的局面,也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写作教学“丰富多彩”的具体呼唤。
  今年江苏卷作文,以命题作文的样式出现,同时又借鉴了话题作文的优势元素。在给出命题之前,先提供一段材料,它既是命题的生成基础,又是审题的思维起点。也就是说,材料为写作者的审题、立意架设了一座思考判断的桥,铺设了一条联想想象的路。考生对材料的感知过程,既是一种审题思路的引导,也是写作前必须的思维启动。因此这种话题型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对命题的理解把握,也更有利于对考生各项作文素养的考查。
  
  二、材料闪现智性的光芒
  
  孙绍振在《高考作文的感性和智性含量问题》中曾对江苏2004、2005年的作文进行批评:“把山规定为百分之百是沉稳,把水定性为毫不例外是灵动的,这既不符合地理科学,也不尊重人文心灵的无限多元”,“本来,凤头、猪肚、豹尾是文章学一种特殊的抒情话语,把它和学习生活、事业人生无条件地联系起来,十分牵强。把精神创造的一家之言,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客观现实笼统地一元化地等同起来,完全抹煞其间的多元矛盾。”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则一改过去的不足,所提供的材料不仅感情色彩鲜明,而且具有理性的深度诱导,闪现着智性的光芒。“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有人说……”前两句都有各自鲜明的情感导向,同时两者又是辩证的材料组合,分别具有各自的价值导向;而后一句则又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对“路”的理解也是五彩斑斓的,从而又对前二句进行了“多元”补充。三段材料,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层进的,这样不仅防止了考生在感性平面上滑行,又进一步诱导考生深入情感和智性层次,在三维立体空间上进行立体建构,并对自身的思维进行自觉的驾驭和智性的概括。这显然更有利于检测考生感受和思绪的纵深层次,评价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命题凸现人性的关怀
  
  如果说过去两年的作文题有“将一种诗化的抒情的主观的感情代替客观的理性,是一种粗暴的框框”,“把命题者人生完美的诗化主题强制性地硬塞给考生”(孙绍振《高考作文题的感性和智性含量问题》)之嫌的话,那么今年的作文题则完全摒弃“师者角度”,而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命制试题,表明了命题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学生接受心理的关注,对学生内在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所给出的材料,考生不仅非常熟悉,而且感到很亲切。“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你、我、他,“路”则带有比喻色彩,可以是公路、马路、铁路等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也可以是人生之路、个人创业之路、社会发展之路等抽象的理性的“路”。考生对此都有自己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都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甚至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考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激情。在这种亲切的人文关怀之下,那些密切关注生活,切身体察生活,用心思考生活的考生完全可以有超凡的独到见解,写出饱含新鲜生活汁液的精彩文章。
  
  四、题目充满思辨的色彩
  
  辩证地看待生活、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仅是马列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我们学生今后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与高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具有“负责任地写作”精神相一致。正因如此,近几年的高考都突显了对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江苏卷尽管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但仍蕴含着对考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本无路”与“便有了路”,“本有路”与“便没了路”本身就是两组矛盾,同样需要考生作出辩证的思考。思维和表达的多维度培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和作文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生成,更能使学生养成立体看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思辨能力的考查,也为当前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五、内涵体现课改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目标”的“表达与交流”部分指出,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觉和思考”;“教学建议”的“表达与交流”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同时又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或者三个层次,得到全面发展”。今年的高考作文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并注重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接受心理,从学生的立场命制试题,提供学生熟悉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议,引导考生多角度地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诱导学生在具体的思辨过程中完成从感性领悟到智性提炼的升华,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