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刍议中学作文教学的流程

作者:丁锦锋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作文教学也似乎“山雨欲来风满楼”,改革势在必行。那么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成效如何?那就让我们从作文教学的“流程”上作一番审视和反思吧!
  我们师生已经习惯了的作文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评析。这一“流程”看似完美,我们平日里也正辛辛苦苦地实施着这些环节,然而这一流程的弊端却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命题”环节一味眼盯考试,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大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个性。2.学生写作前的作文指导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误导”,容易导致学生作文思路狭隘,形成思维定势,缺失了创新精神。3.精批细改的陈腐要求和做法,让语文教师苦不堪言,却又吃力不讨好——学生对教师所提修改建议大多视而不见,除关心一下分数外,最多再欣赏一下老师挖空心思捕捉到的低劣作文中的“闪光点”。作文评改的实际效益不佳。4.作文教学效率低。一篇作文从命题写作到评阅讲析,大约需要一周时间,这么长的间隔后,学生对作文关注的热情降低了,兴趣淡漠了,进而影响下一次作文的情绪,造成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
  新课程标准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如何适应这一变革,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和效率,使作文返璞归真,成为学生胸臆表现的主观需要?联系教学实践,笔者想从三个方面来窥探中学作文教学的“流程”。
  
  一、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拓展作文的“生活源”
  
  目前的作文形式一般有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这些命题形式适应考试的特点,起到了甄别和选拔的作用。然而学生面对这些形式却是被动的,难以激发他们胸臆表达的冲动,难以写出鲜活的内容来。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则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激动了、痛苦了、愤怒了、快乐了之后,才会有情感表达的冲动,也只有作者拥有了充沛的情感,他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感动人。姚雪垠在谈及《李自成》的创作时曾说,常常在深夜写作时为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而泪流满面。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写作冲动感一经形成,往往就会思绪纷呈,妙语连珠,写作进入最佳状态。”
  作文应该是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想象作文同样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认识所获得的生活经验。从作文教学目的来看,“作文本身并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而是育人的一种重要途径。换句话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作文教学要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而中学生受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或片面或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生活中“丑”的一面某种意义上也是“美”的内涵),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
  激发写作热情,启发情感体验,丰富素材积累,其途径不一而论。我以为作文训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精心“命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创设情境作文,其命题形式带有情境性、作文目的内隐性的特点。可以结合家庭生活、班集体生活中有价值的层面,结合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可以在活动、事情的进行中作文,在思想、灵魂的撞击下作文。这样“命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热情,又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生活源”(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生活体验)。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次作文都创设这样的情境,但我们完全可以使命题环节“活”起来,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二、及时组织互改、自改,培养学生作文修改的习惯和能力
  
  在作文修改问题上不少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作文修改的主体是教师,精批细改每一篇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这一认识忽视了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直接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而我们切不可越俎代庖,要将组织互改和自改作为作文教学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事实上,如果我们贸然将修改作文的权利和责任交给学生,不仅学生不理解,家长也会认为你不负责任。所以我们在开展作文教改的进程中还有一个观念更新的任务。要让学生明白“互改”作文可以取人之长,可以在指正他人习作不足中让自己引以为戒;又能从“旁观者”的视角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通过“自改”得以提高作文水平。更要启发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当然主要靠自己。众多的名家典范都启迪我们“修改”这一环节不可或缺。
  如何组织互改和自改?笔者谈谈自己的操作程序。
  1.教师抽阅10本左右的学生作文,选取典型(一般1-2篇),誊印分发给学生,进行修改训练。要求每篇至少提两点随感或修改建议(此要求是为了防止少数同学消极应付),然后就习作组织讨论,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只作适当点拨或延伸探讨,启发学生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选材立意进行修改,使学生逐步掌握作文修改的方法。这一步骤中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有创意的修改意见。
  2.同学互改。3人一组,能力搭配,轮流评阅他人习作,每篇习作每人提出不少于两点的随感或修改建议。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自改。根据作文要求,审视同学提出的随感或修改建议,用红笔认真自改习作。
  4.推荐并交流优秀习作。
   这一过程一般需要两课时,好像耗时太多,但如果我们与费时而又不起多大实效的“精批细改”作一比较,便会发现该取舍的是什么。
  三、训练作文思路,规范写作环节,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里所说的作文思路,一层含义是指审题、立意、选材、列写提纲、结构成文的写作全过程;另一层含义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内容及线索。
  在考试作文中,阅卷老师大多喜欢立意明确较深刻、思路清晰有新意的文章。一篇作文的思路体现出作者的思维流程、立意指向、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甚至于精要语言的表达。作文思路应力求清晰顺畅而又标新立异。
  目前,多数中学生的作文思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忽视作文过程应有的基本环节,大多构思简单,匆忙下笔。2.不会立意,难以言之有理;不会选材,难以言之有物;不会结构,难以言之有序。3.思维狭隘俗套,平淡苍白,缺乏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训练学生的作文思路,既要重视常规思维的发展,又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训练“作文思路”要达成以下目标:
  1.严格作文“过程”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2.理顺思维,合理结构文章层次,清晰有序地表达。这是作文的起码要求。
  3.开拓思维(包括写作题材的开拓、主旨立意的开拓、表现形式的开拓),使狭隘肤浅的认识变得宽广深刻,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事物的侧面,力求创新,进而围绕写作要求构思出多种写作的“可能”。
  4.学会选择,学会放弃。从多个写作“可能”中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认知水平、写作能力)选取自信能写好并具有“可写性”的思路。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在比较中分辨出哪些是大家容易看到想到的,哪些是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从而选准自己的写作角度和思路。
  5.弥补阅读、生活等方面积累的不足,摹仿、借鉴他人成功的有价值的作文思路。因为让学生通过对范作进行语言形式、表现手法、行文章法乃至立意等方面的摹仿是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
  至于作文思路训练的具体操作,笔者以为:(1)这一过程作为一次作文的总结提高环节为宜,不应在学生写作之前“指导”,以免制约了学生思路的多样性、新颖性。(2)结合学生习作来探讨、训练,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作文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将优秀习作的思路以提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评价、交流。教师也可以按照规范文体的写作要求来构思写作思路给学生以适当的示范。
  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思路训练,将有益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活他们作文的思路;学会了思路选择的优胜劣汰,将有助于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作文训练。当然,进行思路训练,绝不是让学生“东施效颦”,摹仿、借鉴最终是为了创新创造,踏踏实实走出一条自己的作文成功之路!
  作文教学的“流程”,颇有值得思索探讨的方面。谨以刍荛之言,献给我们爱恨交织的中学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