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作文备考应寻求规范与个性的统一

作者:袁汉杰




  另一方面,高考作文要凸显鲜明的写作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考生在遵循写作规范的同时应敢于直面生活的精彩和无奈,大胆运用别具匠心的构思、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来表达自身独特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以此展现自身的写作才华。个性化写作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也要求考生作文应“有创新”、“有个性色彩”。在日常作文教学和课外自由写作实践中,广大教师在狠抓基础写作规范落实的同时,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写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高考作文评阅中,只有“规范”和“个性”要素兼具,基础扎实、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独抒性灵的文章才能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从而获得理想的分数;而那些匠气十足的“套作”、“袭作”则很难得到高分,那种靠标新立异而“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将会一去而不复返。
  要体现高考作文的“个性色彩”,笔者以为应找准四个“立足点”。
  ①立足于价值判断。“个性色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它需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个性化写作实际上是自由思想的自然结果和最终表现。很难设想一个思想被重重有形或无形的锁链所束缚、不会独立思考的精神奴隶,会有什么个性意识和创造能力。过去的写作教学走的是“代言式写作”的路子,学生写文章是“代他人立言”,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用自己的手记别人的话,“文中无我”,说的多是大话、空话、“社论话”。文章立意动辄“以小见大”,无限“升华”,缺乏真情实感。有些命题人也有意让考生成为“教化”、“载道”的“布道者”和“传声筒”。“战胜脆弱”、“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等作文题目(话题),有意无意之间对考生的认知和文章的立意进行有明确指向性的诱导。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作文要敢于淡化大众化的价值判断,强化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感受。要敢于从个性化的视角出发来审视、批判和颠覆,打破“同一性”,体现差别性和多样性,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和分寸的拿捏。这方面不乏成功的例文。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作文话题是“买镜”。大多数考生作文都是正面呼应题旨写“买明镜”的借鉴功用。在多数考生选择“买明镜”的主流立意的同时,也有部分考生逆向立意写“买昏镜”的警戒作用。如《“昏镜”的魅力》、《明镜照己,昏镜照人》等文章反弹琵琶,逆向立意,写出了“昏镜”的价值:以“昏镜”为借鉴,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以“昏镜”待人,对他人不要求全责备,应常怀一颗宽容之心。《不要镜子》一文表达了作者“穿越现实的‘镜子’,坦然自信,寻找一份真实与自然”的人生感悟。这些文章立意新颖,不落窠臼,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②立足于真情实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高考作文要立足于写真人、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这里的“真”不一定就是“纪实”,但必须符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文章表现出的情感类型应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吻合。比如《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2003年)、《自省》(2006年)、《三缄其口》(2006年)等高考作文以其自然为文、独抒“性灵”的个性特征而大受好评。《三缄其口》一文取材于“我”的一段复读经历:“我”不是一个沉默的人,但高考落榜的打击、周围的冷眼,使“我”变得“三缄其口”。而师友、亲人的关爱又让“我”找回了自信,脸上又时常浮现出久违了的笑容。文章取材平凡,但立意高远。在大量立论肤浅、千篇一律的“套作”、“袭作”面前,该文以其清新朴实的文风、真挚自然的情感流露打动了阅卷教师,成为2006年高考湖北考生作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③立足于生活细节。“生活化”是个性色彩的基础和源泉。翻检手边的考生作文,发现很多文章要么堆砌事例,机械呆板;要么事无巨细,大记“流水账”,很少有核心细节和动人场面的精细刻画。当然,800字左右的篇幅,不可能拓展得太开,但有目的地经营几个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核心细节并将它们化为动人的场景应该是可行的。这种将生活的全貌浓缩在典型细节之中的写法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路是月的痕》,作者精心刻画了“父亲”带幼时的“我”去河边放牛时,边吹笛子边用胡须爱抚地扎“我”的细节。由于多种原因,“我”长大后与“父亲”有了很深的隔膜。当文章结尾处重现这一细节时,面对日益衰老的“父亲”,“我”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父亲”、对生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文章语言十分平实,但感人至深,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核心细节运用得当。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三生有幸遇上你》写“我”幼年失去“母亲”,后来有幸遇上了一个像妈妈一样关心“我”的小学老师。作者没有一味说这个老师如何如何地好,而是精心设置了这样几个特写镜头:老师提着饭盒出现在初中的校门,老师提着饭盒出现在高中的校门,最后老师提着饭盒出现在高考考场的门外。这一核心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本文行文上的一些不足,而且为篇末点题“三生有幸遇上你”作了充分的铺垫,使人读后能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同感。
  ④立足于深刻表达。考生作文中,很多记叙类文章失之于面面俱到,平铺直叙,缺乏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议论类文章失之于空洞说教,简单粗暴,缺乏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如果写作时能够展开多侧面分析,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由特殊观照一般,又由一般推及特殊,从而表达出较为深刻的见解,文章的个性色彩就会得以更好地体现。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阿扁,三思而行》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站在民族统一大业的高度奉劝台湾当局领导人要为个人、为台湾、为中国而“三思而行”。文章紧扣现实立论,表现出了比较开阔的现实视野和较强的理性思辨能力。又如《三步之遥》一文。文章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切入,从感性的角度描绘了“我”与近在咫尺的“对门老头”之间相互观察、相互试探而又欲言又止、彼此提防的场面。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理性的角度进行了反思:看起来“三步之遥”的现实距离,其实是横在人与人之间的一道心灵的鸿沟。文章所截取的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世象,却引人深思,令人回味,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宋人赵令畤说:“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我想,如果在高考作文中,既能做到严谨规范,又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那么大概能使阅卷教师“暗点头”了吧!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特级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