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我的语文之心
作者:唐旭亮
痴 心
我的中学时代正值“文革”,书被当作封资修黑货封禁了,于是我变着法儿找书。为多看几本书刊,做了些脸红的事,至今难忘。一是偷偷摸摸地接近我那正在被劳动改造的语文老师,仗着自己正在读初中年纪尚小,帮他放牛,帮他敲钟,一次可借一本小说;二是与相好的同学合谋,偷学校图书馆的书,偷几本回到宿舍用毛泽东选集红塑料皮面套上再看,看完送回再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水浒传》之类的文学书籍就是在那时看的,至今想来记忆犹新。“窃书不算偷”就算是自己最大的安慰了。
当时校园盛行学工学农学军,一味地以干代学,不停地造田造地。为了偷懒,我试着给工地广播站写了几篇战天斗地的报道,不料被领导看中了其中一些,被招到工地广播站“上班”,免了苦力,这对当时体弱瘦小的我来说已经是莫大的享受了,我也平生第一次尝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甜头。
高中毕业回乡后,推荐上大学当工人没有我的份,无聊时试着给大队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写些报幕词,编些土里土气的小剧,不料被大队干部们看重,荣幸地当上了民办老师,又是语文免了我“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皮肉之苦。
这一干就是六年。
1981年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下中学教语文,我觉得教语文的理想从此得以完全实现。1989年教育学院毕业后,调入县城的高中还是教语文,在这所年青的学校里,我又把当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当作自己较高的人生定位和追求。作为语文老师,我想为语文事业而存在,为我的学生而存在,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我所面对的学生。我虽然无法做到具备演员的素质,导演的才干,诗人的激情,但是我想,只要我能够做到激发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去学习语文,让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是我的成功了。“强化过程、淡化结果”,是我的教学理念。要求他们每天认真做作业,做读书笔记,看同龄人作品,背诵古诗文,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等,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语文学习过程的乐趣。
三尺讲台伴青春,丹心掏尽终不悔。一个真正热爱语文的人,他是衣带渐宽憔悴执着的,有了这样一颗痴心,当他面对社会上的“下海”、“改行”各种诱惑时,他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甘于清贫,不动凡心,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路上越走越坚定,并且能够不断地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从当一名语文老师的初衷到追求研究型学者型名师的更高目标,实现新的跨越。痴心年年压金线,乐为他人作嫁衣。从嗜好读书到酷爱文学到注定一生教语文,这是我的教书命,亦是事业略有所成的根本。
苦 心
从学习心理学来看,读书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我经常对学生说,学语文不寂寞,但要耐得住寂寞。文章自古少奇才,俱说功夫在诗外;翻破案头万卷书,方知灵采何处来。语文学习少诗意而多艰辛,千淘万漉吹尽狂沙,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我很羡慕数理化的老师,他们为什么能让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埋头殚精竭虑,演算他们的习题?而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像语文老师一样热爱语文呢?这就是需要我们长期探讨的问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我曾在学校里发表过一个“谬论”——语文老师要比别的科目的老师高半级。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点犯了众怒的味道。其实我是希望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必须是一个多面手,十八般武艺虽不能说样样精通,但也必须略知一二,正如俗话所说“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条河”,这样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我觉得一个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的感召力是十分重要的。多年来,我煞费苦心,梦里寻它千百度:怎样才能让这些“提起作文直摇头,见到题目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的农村中学学生喜欢语文和作文呢?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东坡这两句诗给我很大启发,能否借用于中学作文教学呢?我想,读书如登山,教书似导游,山路弯弯险处在所难免。导游者如果只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而不亲身引领,登山者未必能够自己“凌绝顶”,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言道:打铁须要本身硬。试想,一个语文老师教了十年、几十年的语文,在讲台上不止千遍万遍地陈辞:作文的构思方法、文章的写作技巧,谋篇布局的绝招,而自己却从未写过一篇象样的文章给学生看,甚至让它变成铅字登上“大雅之堂”,只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实践来验证,又怎么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喜欢作文呢?多年来,我一直这样想也这样做。一是体验写作甘苦,提高指导效率。在指导学生作文前,自己写点下水作文,即使不能成篇,写它一两段也是可以的。这样做就会碰到诸如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遣词造句等问题,就会探讨许多曲径通幽的办法,发现关键和疑难问题所在。体验奋斗甘苦,如此成竹在胸,指导起来就会集中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二是凸现人格魅力,促进良性循环。面对学生写作上的畏难情绪和惰性行为,我经常与学生一道写,犹如战场上的指挥员同战士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一样,给学生以鼓舞和号召的力量,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果断地行动。学生的这种写作行为经过多次强化,就会产生“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的结果,学生的性格完善了,促使写作行为更加主动。这样,学生的写作心理就得到优化了。三是苦心铺路搭桥,缩小读写差距。虽然每个中学生都读了许多文情并茂的文章,但那些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与这些当代中学生的生活、思想水平实际存在着许多差距,所以我在学生作文之前,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对症下药,写出有一定针对性的指导作文,学生就会容易接受。这种做法虽然很累很苦,但也乐在其中。
真 心
有一种智慧叫亲近,有一种美丽叫真心。真爱学生,语文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做学生的贴心人,学生学语文才会口服心服。这就要求老师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现状,学习障碍,从他们的真正实际需要出发,寻找出最优化的教学策略,让语文成为荒漠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田。
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把语文教到学生的心里,引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情感呢?多年来我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利用新生入学第一课给学生写一封公开信,动之以情。信的内容力求真率单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新生与新老师之间铺路,让学生听了这么一篇发自老师肺腑的文章,知道语文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也让他们初步了解语文老师的文学水平,增强他们对导师的崇拜感,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奠定感情的基调,正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次,利用学生即将毕业的最后一课给他们作即兴演讲,晓之以理,陶冶性格情操,促进良性循环。简单的演讲,却能博得掌声。教学中,他们和我曾经是并肩战友,如今临近毕业,此情可待成追忆,我为战友歌一曲。这种做法也是我生命的一种歌唱方式,那份亲切随和,那份自然本真,俘获了多少孩子的心,收到一种意外的效果:既注定他们终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信念,又能为下一届学生留下口碑。
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常常是:无数锦上添花客,难得雪里送炭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始终觉得我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作家和诗人。在我就教的中学,这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中学,我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山旮旯,他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山门,只有读书才能跨长江过黄河,只有读书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改变他们的命运,成就他们崭新的人生篇章。既然真心爱他们,我就要做他们的贴心朋友,我得站在他们实际需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去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大多数来自偏远山区,每一个人都是一口生硬的夹壮话夹瑶话的地方特色语言,我希望通过我的培养教育,让他们能够说话流畅自然,写得出合乎一定规范的文章,让他们在高考考场上,在作文这一座半壁江山里,能够多拿到一些分数,我就感到非常的满足了。他们会因此而非常喜欢我这个真正贴心的语文老师了,他们就觉得从我身上得到了他们最想得到的东西——“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他们是我的心肝宝贝,我是他们掏心掏肺的贴心人。至于今后他们能否成为诗人和作家,那是另一码事了,毕竟“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高考时多拿分数上个好大学,这是每一个来自贫困农村学生的最大心愿,将心比心,带着这样的“功利心”去教,去进行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而单纯,倒也觉得这语文教得实在管用,鲜活滋润有味。
痴心,苦心,真心,构成了我语文教学的事业心,也就是我的语文之心。凭着这一颗心,我让学生收获了开心。
*作者系广西大化高级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