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小说教学的意蕴分析
作者:徐明生 晏小芹
我认为小说教学过程中应对意蕴进行认真的分析。在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我结合教学对意蕴进行了分类。
一、政治意蕴
在诸多艺术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比较密切。一方面,文学作品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诞生,很难不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作家的政治理想和态度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创作中流露出来。小说自然也不能例外。小说所表现的政治意蕴是广泛的,它可以体现在政治斗争的描绘之中,可以体现在对江山美景的赞颂之中,也可以体现在对社会、历史的感叹之中。小说政治意蕴的强烈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小说直接是政治环境下的产物,其政治意蕴一目了然。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表现的红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流露,《错斩崔宁》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的揭露,都有较强的政治意蕴。有的小说则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或隐或现地流露出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态度:如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中对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仙女的盼望;卡夫卡的《法律门前》则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以作者的悲观,表达了对现存制度的失望和抗议。
二、道德意蕴
文学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小说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总是遵循着一定的道德思想和规范,体现着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传播着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伦理价值观念,而作家在表现它们的同时也会作出种种的道德评判,表明一定的伦理倾向。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一直是我国文学的传统。因而,无论我国文学在创作上还是在作为语文教材的选择上,都十分重视作品的道德意蕴。
小说的道德意蕴体现在作品所表现的伦理道德倾向上。如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等在金钱面前的失落;《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反封建礼教意蕴。小说还对合理的、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肯定和赞扬,如勤以养俭,乐于助人的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看,小说的道德意蕴显然要比政治意蕴更深一层。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一定阶级的政治观念和倾向,进入一种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正因如此,小说中体现的道德意蕴更不是抽象和空洞的说教,而是体现在世俗常情之中。《祝福》中对封建道德的否定,是通过祥林嫂具体的遭遇体现的:家族的统治使她完全丧失自我的权利,封建伦理道德的歧视,使她不能在过年祭祀中动“福礼”,封建愚昧又使她化尽积存的工钱捐来一条无用的门槛,最终倒毙在鲁镇的一片祝福声中。
三、历史意蕴
小说反映着社会生活,也就必然反映着历史。文学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储存和积累,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宗教信仰,可以看到社会盛衰、国家兴亡、时代变化等等。更重要的是文学在作品中融入了作家的主体精神,揭示一定时代、生活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状态。成为高尔基所说的“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因而有着历史价值。
然而,小说的历史意蕴并不仅仅在于描写了历史,更在于这种描写是否给人以历史的意识和精神,在于对历史心理、历史精神和历史规律的发现和揭示。当我们说一部作品充满着历史意蕴,就说明这部作品在描写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人的行为、心理和精神的同时,用历史的精神对生活进行观照,表现出对历史的沉思。如鲁迅的小说就充满了历史意蕴。《药》中的华老栓一家及其周围的民众,《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尤其是《阿Q正传》中的阿Q,从这单个的人物形象中,体现了国民的劣根性。这不仅表现在阿Q的言行表相上,更不可救药地浸透在他的意识底层里,体现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样的作品尤其会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感。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是说,理解一种历史行为和心理,要站在当今的高度予以观照,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历史意蕴。
另外,并不是作品写了历史才有可能表现出历史意蕴,描写当代生活的作品仍然能体现出历史意蕴。当代是历史延续和发展,只要作品写出当今与历史的联系,就有可能产生历史意蕴。鲁迅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他同时代的人物,因而既有当代性又有历史性。正如艾略特所说,作家“感觉到远古,也感觉到现在,而且感觉到远古和现在是同时存在的。同时,正是这种历史感使得一个作家能够最敏锐地意识到他在时间中的地位,意识到他自己的同时代”。
四、审美意蕴
文学的首要意义是审美,而人生意蕴则是审美意蕴的主要内容。文学只要表现了人生意蕴,就会表现审美意蕴,因为审美的本质就是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着他自身。人生是审美关系最基本的观照点。文学描写人的经验世界,描写人生的体验。文学的要旨就是表现人。我国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提出为人生的艺术,就是提出文学表现人生的重要课题。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也说明文学描写人、展示人、研究人的功能与特征。文学展示人生图画,并且表现人的情感、追求和精神。它不仅是对人的境遇的揭示,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揭示,对生命的观照。无论作品表现什么,都不只是社会生活的表相,而是渗透着人生意蕴。表现在小说等叙事性作品中,总是力图通过对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刻画,通过对人的行为和心灵的解剖,达到对人生世界的展示。对于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当然可以分析别里科夫种种怪异的,不合时宜的行为,如晴天带雨伞,任何物品都装上套子,因循守旧,怕出“乱子”等等,但小说塑造的这个胆小怕事,猥琐不堪的人物,不仅是滑稽的,带有喜剧色彩的供人嘲笑的人物。别里科夫缺乏起码的生活意识,保守僵化,与人生本来应有的追求、理想、创造格格不入,以致不能适应生活的变化而遭致淘汰。这样,作品除了暴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压抑气氛外,还充满着人生的悲剧意识。
小说中的人生意蕴是深层次的意蕴,所以在分析时,要善于透过作品的叙述,透过政治、道德层面达到对人生意蕴的把握,从而摄取富有超越现实层面的审美意蕴。因而在《项链》中,我们看到由虚荣心而带来的女主人公一生的劳累,体会到“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更得到了对忍辱负重的人生况味的品尝。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下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更体验了人生的无奈,一种无可逃遁、身不由己的苦涩境遇。
小说的意蕴还有许多,由于篇幅的关系,不能一一列举说明。
小说的意蕴常常具有多元性。因而,不同的读者能够透过作品的语言体系,在理解其中的社会、历史、传统的蕴涵的基础上,对其意蕴作出种种有说服力的可能的阐释与理解。然而,在阅读文本时,对其意蕴的理解和分析,中国人往往有一致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集体的反映。这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使我们习惯于依照传统或传统已认可的观念求取社会的和谐效应。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我们往往执著于求同趋向的认识。而且,传统的小说主题的分析,往往强调政治意蕴而忽视道德意蕴,强调现实意蕴而忽视历史意蕴,至于人生意蕴、作品的文体意蕴等,就更少涉及了。这样的解读理念容易使对作品的理解陷入片面化和模式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对知识占有量的大小已退居次要地位,而现有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的中学小说教学中,应提倡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出多元的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