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语文教学的换位策略
作者:胡 洁
第一,学生的代际差异越来越大,没有成法可循。
“以人为本”具体到教学当中,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要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文化观念。
我们处在剧烈变革的时代,每届学生的知识结构都有很大差异。近年来,传统文化疏离造成了难以忽略的阅读障碍。比如,给2006级的初一学生讲《安塞腰鼓》,初读课文,孩子们就情绪激昂,语调铿锵;可到了2008级情况却大不相同,学生找不到“感觉”。为什么?这些孩子几乎都没看过安塞腰鼓的表演盛况,他们在课下收集的资料,不是文字说明,就是静止无声的摄影图片,怎么能对文章的磅礴气势产生共鸣?只间隔短短两年!讲《口技》,课前一个很随意的闲聊让笔者颇为震惊:几乎所有学生都不知“口技”为何物,异想天开把它与唱戏、唱歌、说相声混为一谈。想得起《洛桑学艺》的寥寥无几,——洛桑当红时他们还是小娃娃呢。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半年就出一代人”的说法绝非夸大其辞。不同的价值观念、多元文化渗透,使“九零后生”呈现出姿彩迥异、个性张扬的青春风貌。在这些孩子身上体现着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回避典雅、解构崇高。当代中学生自己改写了“模范青少年”的概念内涵,他们宁愿作“流行”的铁杆“粉丝儿”,他们不需要老师家长的“恩准”、“指点”,他们甚至刻意保持戒备状态,以免被驯化。身处与国际接轨的特殊时期,大众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构建起世界性的共同生活方式迅速登陆中国。众所周知,大众文化又被称为“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它本质上是商业运作,捕捉卖点、迎合世俗是追求高额利润的基本策略。在这种文化大环境熏陶下的孩子们,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质——既少传统伦理的道德规约,又不具备反思追问的自我控制。主流文化所高张的“理想主义”、“舍‘小我’成‘大我’”等等道德追求,很难令他们心悦诚服。倘若我们漠视认识上的隔膜,一味拔高境界,那么,在学生眼里老师与讲经布道的牧师无异。
教参改版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学生精神世界的日新月异,教学思路只有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接触才能确定,单凭想当然地美仑美奂甚至煽情“催泪”,搞不好只能弄哭了自己,逗乐了学生。
第二,摆脱参考用书解读课文,换位体验认知历程。
教材配备的参考用书,是站在教师本位的文本阐释,过于依赖它容易先入为主,导致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因此,对教材的精读篇目,教师最好能先以学生身份介入,只读文本,记录所遇疑难问题,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再结合教参把握尺度。
安徒生的《丑小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名篇,但我们习惯于接受定论,不少“关节”并未打通。勤于思考的学生也许会想:既然丑小鸭本来就是鹅蛋孵化出来的,它留在鸭栏里不也能变成天鹅吗?如果它原本是只鸭子,即使再坚持不懈,也不会变成天鹅呀?丑小鸭除了逃跑,也做没什么嘛?……这些问题教参根本没有涉及,不解决这些看似幼稚的困惑空谈对美的追求,学生记住的只是答案,谈不上真正理解。答案是记不完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破解疑团的思辨能力。
第三,换位观察,在潮流中寻找教学兴趣点。
提到时尚,并非与语文教学格格不入,使用得当,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同样以《丑小鸭》为例:2005年,“韩流”成为屈指可数的文化现象。学生有不少的“哈韩”,他们身着韩版服装,迷恋韩国明星,谙熟韩语歌曲,对韩国影视剧集如数家珍。讨伐镇压不若因势利导。开篇先说大长今(《大长今》的女主角)、银珠(《看了又看》中的女主角)、智恩(《浪漫满屋》的女主角)这些学生喜爱的韩剧人物形象,她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背景,有各自的性情气质,但她们的人生经历却遵循了相同的模式,即出场毫不起眼倍受冷落,又遭遇无数挫折磨难,可她们凭借顽强的意志一次次从失败中重新振作,终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艺术形象正缘起于安徒生童话的主人公“丑小鸭”,人们对它的青睐延续了近二百年,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丑小鸭情节”。究竟是怎样的精神元素使丑小鸭绽放出恒久的艺术魅力?我们不妨从童话中找寻答案。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很容易将丑小鸭与灰姑娘归为同类,可稍加拓展进行讨论,明确前者具有更深刻的启迪励志意义。
这样的接轨,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在看似不经意的提及引入同时,帮助学生建构起一套联系生活理解艺术、利用艺术反观人生的思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