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作文评改的模糊识别法
作者:陆建良
用“模糊识别法”进行作文评改,其意义不可低估:
一、能调动学生(写作主体)的写作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意识。而面面俱到的“精批细改”常常造成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破坏和压抑。有的作文评改后,到处“见红”,可谓篇无病句、章无赘语了,然而学生的态度如何呢?有的丧失了自信力,认为自己的作文百孔千疮,与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得出的结论是: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有的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我这里写得不是很好吗,老师为什么偏要那样改?有的见处处改得妥妥贴贴,匆匆扫一眼,再看一下成绩、批语,便“束之高阁”。至于老师改了哪些地方,为什么要改,改过有什么好处,根本不去作深入思考,其受益也可想而知了。采用“模糊识别法”评改可以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点而不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动脑、动手。如,有个学生写了篇《爸爸的眼镜》的作文,他以爸爸眼镜坏过三次、修过三次(第一次弯钩断了用细铁丝绑好,第二次摔碎了一块镜片又重新配上,第三次横梁断了用黑胶布粘住),仍然不去换镀金24K的进口变色镜,表现爸爸艰苦朴素的精神。应该说,作者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很有特色,但在结尾段,作者为了卒章显志,写道:“啊!爸爸,你一生勤俭节约,质朴无华,我要以你为楷模,学习你这种艰苦朴素的高尚品质。”这种表达主题的方法显得太露太直,于是我批道:“结尾直白浅露,请作修改,写得含蓄些。”这就是一种运用“模糊识别法”所作的评阅,因为教师对哪些词句表达直露,为什么直露,怎样写才不直露等问题,大可不必去费时费力地思考,而是留给学生自己去揣摩。这个学生经过反复推敲,最后改为:“我默默地望着爸爸脸上那副特殊的眼镜,望着他因劳累而显得瘦削微驼的身影,我的眼睛突然湿润了,在模糊的视线中,我仿佛感到,爸爸的身影越来越高,越来越大……”作者修改后,感情表达得较为深沉,使人感到弦外有音,味外有旨,言有尽而意无穷。试想,如果我用“精批细改”之法,煞费苦心地为学生改写一个有余蕴的结尾,那么学生的创造才能也就完完全全地被扼杀掉了。
二、能抛开次要方面,抓住主要之点。这是“模糊识别法”的一大特点,运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对学生作文作定“格”评改。我每次评改作文都有一个“格”,评改时就紧扣这个“格”,其它问题一律暂时搁置。如根据“教学大纲”精神,初三年级学生重点写较复杂的记叙文,必须达到两条要求:一是“线索清楚”,二是“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议论、抒情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评改时我就突出这两条,其它因素暂时忽略不计。这种评改方案紧扣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重点突出,目的明确,既省时省力,又能保证评改的质量。
三、“模糊识别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从整体出发考察各个局部,再把各个局部有机联系在一起研究整体,从而能够对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问题从宏观上提出解决的方法。而“精批细改”常常把文章整体视作各个局部之和,教师容易被无数的细节问题所羁绊,对全班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作出综合地分析研究,从而在评讲时,往往出现偏重细节、局部的现象。
四、“模糊识别法”由于强调对事物的总体感受,所以比精确识别速度快、效率高,它能使师生双方信息得到及时反馈,缩短了学生作文运转周期,加快了写作频率,增多了学生实践和教师评讲的机会。采用此法评改,对于复习应考的初中毕业生尤为奏效,因为教师有时可抓住要点评改,有时也可通览评分,只批不改。而“精批细改”由于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有的教师常感力不从心,只得减少作文数量,使学生不能保证应有的练习机会。
采用“模糊识别法”进行作文评改,在理论上是否有据可依呢?
首先,我们从认识的主体来探讨。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部认识是沿着一错综复杂的曲线发展的。”它是一条螺旋式的否定之否定的曲线。作为学生,在写作中,必然存在着由模糊到精确的思维过程,如果我们排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的模糊状态,片面追求认识的确定性、精确性、严格性、完美性,必然陷入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泥坑,作文评改也必将走向死胡同。实际上模糊领域的问题情境中,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因而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如,我们发现了学生的病句,划上一条波浪线,发现辞格运用不当,打上一个问号;发现文中有冗言赘语,批上一句:“精练些!”然后督促学生自己去思考、修改,这比教师“越俎代疱”也许要好得多。须知,学生的认识,总是先模糊,再一步步地走向清晰(精确)的,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其次,再从教学主导者来看,教师之所以具有这种模糊识别能力,是因为有长期的生活经验和理性认识而形成的审美观点作基础。一般说来,教师对写作和各项要求、标准比较熟悉,懂得一些创作规律和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们就像一个有经验的医生给患者看病一样,有时按一下脉搏,问几句病情,就可以对症下药。当然作文评改中的模糊艺术不是指那种不合思维的悖理模糊,而是指符合思维规律的辩证模糊,它既不同于是非不分的糊涂,又不同于模棱两可的含混,也不同于故弄玄虚的神秘,更不同于世故的圆滑,那种自己糊里糊涂或者疏于批改的懒惰作法而美其名曰的模糊艺术,是我们应努力摒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