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陋室铭》的教学案例
作者:卢海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刘禹锡三次搬家怒写《陋室铭》。现在的陋室已成为名胜古迹,还应感谢这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二、整体感知
(一)用多媒体出示两个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
2、结合课文注解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圈出文中你不懂的词或句子。
(二)师配乐指名朗读全文后,请学生来点评。
生1:语速太快。
生2、但节奏还是比较明显。
3、再指名朗读并点评。
4、师范读后,强调重音和停顿并出示节奏已标出的课文幻灯片。
5、生体会后齐读。
(三)质疑字词
师:对本文的字、词、句还有意思不懂的吗?
生1:“丝竹”指的是音乐,音乐是动听的,可为什么说是“乱耳”?
师:这里的音乐是指达官贵人的歌舞声乐,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不爱好音乐,而是不喜欢这歌舞声乐,表明他不喜欢官场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
生2:“何陋之有”的之有什么意思?
师:是倒装句的标志,“何陋之有”是一句倒装句。
师:还有其它不懂的问题吗?(没有人举人)那我来考考你们,“名、灵、斯、德馨、上、白丁”分别是什么意思?(生分别一一做了回答)。
三、质疑分析
1、师:你觉得“陋室”“陋”还是“不陋”?(结合文中语句说说理由)
生齐答“不陋”。
师:为什么“不陋”?
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德馨”?
生1:生活方面,刘禹锡能抚一架朴素的琴,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师:你觉得生活——
生1:安适优雅。
生2:环镜方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用了什么句式?用得最好的字是什么?
生2:上、绿、入。
师:好在哪里?
生3:写活了。
师:我们用心读一下。(生齐读后问)环境怎么能说“德馨”呢?(联系背景)
生1:达官贵人住的都是富丽堂皇,作者与自然亲密接触。
生2:很普通的事物,可作者过得很开心、很快乐,可看出作者思想高尚。
师:景美衬人美,《离骚》中屈原以香草衬托自己的品质美。
生3:交往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雅的朋友可以看出他的“德馨”。还有哪些地方看出“不陋”的?
生:从孔子云:“何陋之有”可看出。
师:作者引用这句话,你觉得作用是什么?
生:进一步说明不陋。
2、师:有没有说“陋室”陋的吗?这屋子实际是“陋”吗?
生:陋,但精神上是富裕的。
3、师:作者说它是“陋室”有何用意?(结合本文和作者生平思考)
生1:表明作者高洁情操、安贫乐道。
生2:不能看表面。
师:在困境中人要保持一种高洁的情操。
四、讨论探究
师:《教师教学用书》中认为本文是诗人消极情绪地反映,你们认为是不是?(结合本文和发下的资料)。
五、作业
1、仿写《陋室铭》
2、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教学反思
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本文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把文言文的译义强加给了学生,而本节课,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这篇文言文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主问题:1、你觉得“陋室”陋还是不陋?并说说理由。2、这“陋室”实际上是陋吗?3、作者说它是陋室有何用意?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初二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朗读、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根据新课标一切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今后文言文的教学打开了新局面。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多为学生搭建探究与对话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