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中学生作文离生活还有多远
作者:曹茂海
“高中三年,我只写了一篇议论文。”她说。
“怎么这样说呢?”
“每写一篇文章,就像小孩拼积木。把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等诸方面的人物和事件用排比的句法组织起来,在不同的文章里做不同的拼揍,就成了文章。有的并不是我的心里话。”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清新,感情丰富,着实让人羡慕。然而,她真心的表白,是很有道理的。现时的中学生,大都写的是应试文,太注重形式美,而忽视了真情实感的表达,忽视了对生活的深入剖析。我们的教师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滋长着学生的这种脱离生活的形式主义的倾向。
2006年高考,湖北某考生的作文《三生有幸遇见你》被评为满分作文,全国相关媒体先后转载。语文教学方面的权威人士也给了较高的评价:
“本文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真情实感,且能以情动人,以景感人……第四段开始详写有幸遇见一位仁慈温柔而关爱学生的老师,从外貌、服饰、谈话、写信、送考等细节着笔描写,感人情景历历在目,震撼心灵,催人泪下。最后抒发对老师那种母亲般的关爱之情,对人生情感的体悟和认识,水到渠成,余音绕梁。”
这段评语是否中肯,暂且不说。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佛说,因果有缘,千百年的轮回皆由缘而起。我想,上辈子也就是前生,我一定是千万次的回眸,亿万次的寻觅,才能在滚滚人流中遇到了你,唯一的你!
我是一个受命运诅咒的孩子。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上天就带走了我的妈妈……一个熟悉的身影,眨眼间消失了,那种感觉,那种心痛贯穿了我的整个生命。从此,我变得敏感多疑,寡言少语,心灵封闭,没有安全感,缺少人情味儿。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与空虚相伴,与孤独同眠。然而,三生有幸,我遇见了你……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你,是在那个微凉的晚秋,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的时候。你作为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微胖,短发,一身黑色衣服,笑时给人温暖,不笑时给人一种严肃。那时,我已习惯于独守自己的心灵世界,不容外人涉足,那是伪装到最后的坚强,也是不容任何人去打破的宁静,对你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
奇怪的是,你并未因我的冷漠而忽视我,还让我当了学习委员,掌管班上大小事务。一有机会,便表扬我,一有时间,便找我谈心,鼓励我多与人交往,不断地教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你心疼我,我知道,可是,我心里的冰块是那么牢固,那么寒冷……
时光在你的关心和我的冷漠中如白驹过隙,一晃三年过去了,我离开了你,升上了重点初中,与你的联系少了许多,但是,你始终没放弃过对我的感化与疼爱。
几年如一日,你对我关爱有加,问寒问暖,情浓如水。
中考前的那个下午,我记忆犹新。你托人送给我一封信,看到信封上的熟悉笔迹,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美的亲情:加油,好好考,我始终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的眼泪潸然而下,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里的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我禁不住地笑了,这是妈妈“走”后,我第一次幸福而快乐的微笑。
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后,我们学校与你家的距离更远了,但我们的心更近了。你时常拎着水果来看我,给了我全部的母爱。
你的信笺和电话成了我温暖的源泉,你的看望和谈心成了我愉悦的家园,你的汇款和米菜成了我幸福的粮仓,在我渴望的时候,你是春天般的及时雨。
高考临近,你发短信来说:“孩子,亲爱的:你要认真复习啊,好好考试,我一直认为你是最优秀的孩子!”老师,你不知道啊,我又一次落泪了,你老是惹我哭,惹得我激动地哭,惹得我高兴地哭……
今天是六月七日,高考的第一天第一科。此时,我想,你肯定捧着保温盒站在考场外,因为你说过,离这儿再远也一定来送考。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是拎的东西多了,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还是走错了路?……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拥抱你,亲吻你,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师!”
妈,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妈,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它带走了一个亲妈,却还给我一个伟大的母爱!
三生有幸遇见你,希望我还有下一个“三生”,再下一个,生生世世,永远有幸与你相见!
妈妈,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我爱你,妈妈!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教师关爱学生的故事。从时间跨度上讲,前后十年;从情感变化的角度说,由师生情上升为骨肉情;从考生的语言功底看,还是有相当的基础的;从文章的结构看,条理清楚,层层递进。初读之,以为能“以情动人,以景感人”;细思之,却有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去世了。“那种感觉,那种心痛贯穿了我的整个生命。从此,我变得敏感多疑,寡言少语,心灵封闭,没有安全感,缺少人情味儿。”虽然“我”很小很小,然而这失母之痛对于一个已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且不说这个家还有父亲(文中没有提及父亲,就没有了生活的背景,应该是本文的一个特大的漏洞),还有其他的长辈会对“我”如何如何的关爱,单说这“与空虚相伴,与孤独同眠”应该是成人的深刻体验吧,绝对不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儿童刻骨铭心的痛。
紧接着,“我”有了“伪装到最后的坚强”和“不容任何人打破的宁静”。我们姑且承认这个小男孩具有成人的思维和气质,但是一个母亲般的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只是精神上的呵护,比如“让我当了学习委员”,比如“一有机会便表扬我”,比如“鼓励我多与人交往,不断地教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从成功教育的角度讲,对孩子进行感性教育远远超出理性的说教。比如说,“我”生日的时候给“我”馈赠礼物,放学的时候带“我”去老师的家里,放假的时候带“我”去郊游,等等。只有这些感性教育行为,才能成为孩子永远的记忆。从全文看,老师对“我”长达十年的关爱,是理性的,更是情感化的,小学阶段应该表现得尤其突出。而且,那时的“我”也知道老师“心疼”自己,为此,“我心里的坚冰”就不再“牢固”,不再“寒冷”。
中考前,老师托人带来一封鼓励信,顿时,“我的眼泪潸然而下,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里的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在这里,因感激而流泪是可知的,但是,“我禁不住地笑了,这是妈妈‘走’后,我第一次幸福而快乐的微笑”是不可知的。一个教师,对于一个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已失去母爱的学生,她是不会不闻不问的。既然她关注结果(指的是中考),更会关注过程(指初中三年)。因此,这“第一次幸福而快乐的微笑”是不可知的。
高中三年,老师的“信笺和电话成了我温暖的源泉”,“看望和谈心成了我愉悦的家园”,“汇款和米菜成了我幸福的粮仓”。与初中三年相比,似乎他们的师生之爱已升华为一种母子之情了,于是,“我”一直生活在幸福中,生活在感激里。好,高考临近了,母亲般的老师很自然的发来了短信。这短信对“我”应该是一种极平常的直接的鼓励,高中生了,青年人了,又为什么变得如此多愁善感(“我又一次落泪了”)了呢?
最令人费解的是高潮部分的那段热情洋溢的文字:“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拥抱你,亲吻你,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师!’”若要叫妈妈,小学就应该叫了,决不会等到高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高中男生则表现得更为理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