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语文教师的转变与调整

作者:李锡林




  
  四、实现四个转变——备课为读书、教师为伙伴、讲堂为学堂、提问为探究
  
  在新课标下,我们还应实现四个转变:变备课为广泛读书,转变教师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简单提问为共同探究。在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就是为教学准备的过程,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自身的素养极为关键。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极富人格魅力又知识广博的人,读书是唯一的途径,大量的阅读是教师上好语文课的必要前提。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所以在新课标下的备课,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这样的备课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样才能作好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密伙伴。新课标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同时时代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点,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的广泛,学生完全有可能获得比教师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应该是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真正把讲堂变为学堂,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语文是一门比较模糊的学科,而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由满堂灌转变到了满堂问,两者都强调了答案的统一性、标准性。这样的课堂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体现。在新课标下,我们应该坚决摒弃这样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为首先应该从教师的备课开始,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对学生的回答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学生有失偏颇的答案也应该想想是否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对于原则上的问题当然是应该予以纠正的。总之,在课堂提问上,教师要俯下身去,参与学生的讨论,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
  
  五、备全五要素——备课标、教材、学生、自身、环境
  
  备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又一次提高,在备课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增长其他的知识。一次完整的备课,笔者以为要备全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
  二要备好教材。虽然新课程要求课堂是互动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可以脱离教材海阔天空的胡扯,还是要走进文本,以文本为依据。我们的备课还是应该以教材为支点,走出教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去学语文,借教材这个点深入生活这个面。因而教师还必须要吃透教材,才有可能从教材联系到生活。难以想象,一个在备课时不能吃透教材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借助教材带着学生走进生活。
  三是要备好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给予他们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因而教师在备课中,所设置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等因素,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四要备好教师本身。新课程的教学,除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外,也要注意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是说让学生自由放羊。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调控人。在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在备课、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五要备好环境。新课程中,教师的身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道,而应该是师生交流中的首席,但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因而在备课时应该考虑到自己在教学活动环境中的地位,如不能总是高高的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要想办法使自身融入周边环境,给学生以同桌、伙伴的感觉。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备课,要把过去备课中只关注具体课文的肢解和知识的填塞转变为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应该是一种开放、合作、发散的备课。
  
  李锡林,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