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上理论山 下实践海
作者:向汉波
“于细腻中显大气”。重视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潜心习文本,在此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加以引申拓展,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畅游,在思维的天空中翱翔。
形成学科教学个性。取众家之长,结合新课标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六性”教学特色,即“科学性、民主性,整体性、层次性,生动性、高效性”。(后面将作具体说明)
三是“写书”计划: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经常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力争每年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教研文章1篇以上,近五年内出一本教研专著。
关于读书,我的体会是,要博览,更要注意目的性、专题化。围绕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有选择地研读相关内容,然后筛选提炼,融入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样,见效更快。本人前些年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主题:“教育管理”篇、“潜能开发”篇、“教学流派”篇。这种“主题性”读书法,对集中探讨、研究、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三、客观反省自我,不断完善自我,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保证
在自己和他人的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常有如意之笔和败笔。如果做一个有心人,在这些地方反思总结,加以理论概括,并形成文字,不仅可以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写出既有理论性,又有操作性的文章与他人共享;这样坚持下去,就能由一般教师逐步提升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武汉市六中的洪镇涛老师,对我国30多年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后,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提出了著名的“学习语言”论,并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钱梦龙老师誉之为“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语文教学体系。洪镇涛老师也因此成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硕士生导师。他的一些理念已被语文“新课标”采纳。
本人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是对自己和他人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例如,听了青年教师竞赛课以后,联系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撰写的《文本解读的审美视角》,针对高三语文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撰写的《论语文复习中的七大关系》,上了阅读课后撰写的《美读的五种方法》《高考阅读解题技法》,上了作文课后撰写的《考场作文快速构思导引》《议论文如何布设亮点》,批改学生作文后撰写的《从学生习作看读后感的写作》等,曾在县、市相关教师中交流,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有的还被权威报刊转载。
可以说,反思总结,是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知名度、成为优秀教师的主要法宝和重要保证。
四、博采众家之长,加强课题研究,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捷径
教学的青春是短暂的,个人的探求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快出成果,最快捷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搞出成效,便可一鸣惊人。
魏书生,从当民办教师算起,教了6年书,就成了特级教师,靠的是“潜能开发”、“自主学习”的研究;钱梦龙,由上海市嘉定县第二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跃升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靠的是“三主”“四式”导读法的研究;张富,由一名普通语文老师成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省人大副主任,靠的是“跳摘挖潜”课题研究;李培植,由一个平反复职的“右派”分子,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教改专家,靠的是“两分法”(分流管理、分层教学)的研究……
本人集魏书生、钱梦龙、洪镇涛、欧阳黛娜、陈钟梁、张富、李培植等大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六性”教学特色。即熟练驾驭教材,优化教学设计,力求轻负高效的“科学性”;充分张扬人的个性,极力发挥“双主体”作用的“民主性”;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整体性”;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层次性”;讲究教学艺术,以收学生乐学、勤学、善学之效的“生动性”;培养学生缜密行事,快节奏、高效率学习习惯的“高效性”。
综合“学习语言”和“潜能开发”理论,确定的《母语学习潜能自我开发研究》课题,被纳入省规划课题。
五、增强档案意识,回首成功足迹,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动力
将大大小小的收获记录下来,可以不断鞭策激励自己,去争取新的成功。从1985年开始,我就有了这样一个本子,称之为“成功的足迹”,分如下五块记下了20多年来大大小小的“成功”:
教学成绩——记载了1985年春至今历次县、市统考和中、高考成绩。
辅导学生——记载了1985年春至今辅导学生在县、市、省级和国家级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作品的情况。
教育求索——记载了1987年秋至今论文发表、获奖和交流的情况。
鞭策——记载了1986年春至今获得的校、县、市、省级荣誉称号。
其他——记载了1991年4月至今加入各类组织和各种学术团体的情况。
这个本子,激励我从一次成功走向另一次成功。
向汉波,男,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