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阅读教学应着重关注的五种意识

作者:卢 明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如何上得扎实高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呢?笔者认为要着重关注以下五种意识:
  
  一、文本意识
  
  所谓文本,就是以文为本,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阅读和深入品味来理解文章的内涵,来理解和运用语言。现在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没有文本意识,忽略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的语文课抛开文本,上成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专业课,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本身信息的注意和深入理解;片面强调创新、发散思维,缺少对文本的渗透、领悟,课堂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讨论天马行空、离题万里,造成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思想课;有的说唱跳演全面开花,热闹的背后是浮躁,创新的背后是虚无,最后出现“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结局,出现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提升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紧扣文本,通过对文本中的语言材料的品味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离开了阅读材料,离开了通过揣摩语言来理解文章都是脱离文本、缺乏文本意识的表现。
  
  二、品读意识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和选点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和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对作品中情感思路的品析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要以读为本,品读结合。读的方式有多种:齐读、诵读、速读、默读、美读、分角色朗读、赛读、指名读等,速读用于整体感知,品读用于品味语言,默读用于思维训练,齐读用于面向全体,美读用于领悟语言的感染力。可以说没有品读意识的阅读教学课是苍白的,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三、问题意识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意识便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语文课既是语言训练课,又是思维训练课。培养问题意识,是对教师阅读课堂的要求。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要提高设问的质量,教师应发精要之问,发有效之问,发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问,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善于营造积极民主的氛围,呵护学生质疑问难的心理,使学生敢问,同时还要重视方法的引导,使学生会问,逐步提高发问的质量,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阅读教学就要注重问题意识。
  
  四、对话意识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是已形成的结论,忽视了生动的阅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阅读活动应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这种对话能帮助学生触摸作者的喜怒哀乐,领悟文本内容,达到创造性的阅读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必须努力搭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打通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三个通道,实现真正的阅读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此,教师要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适时进行引导、点拨、提升;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促进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在对话中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五、探究意识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采用“传授灌输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毫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扼杀,因而,逐渐失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找寻,要点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探究,规律由学生总结。课堂上各抒己见,学生在各自感悟、体验和相互启发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上。平等地对话,平等地交流,彼此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与文本交流等多维互动过程。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适时引导、点拨,归纳、提升,使语文课堂既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又扎实高效。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文本意识、品读意识、问题意识、对话意识、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当然,五种主要阅读意识也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此外,还有诸如三维目标意识、思维意识、人文意识等,只要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好地明确这些意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充满迷人的魅力。
  卢明,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