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蒋建维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做一个真实的人,做一个勇于批判怀疑的人,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进行批判性、反思性阅读,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学生不会自己发现问题,只能死板地解决老师或别人提出的问题,他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形式上,他的思维就不能真正活跃起来。缺少发现问题的眼光,不会提出问题,哪来自主探究?何谈创造、发展?
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笔者认为,交给学生对文本的提问和质疑的权利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具体做法是,课堂上学生接触文本之前,教师不预设问题,把提出问题的要求交给学生,以促使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为此目的,教师要构建相应的阅读教学模式作为问题意识培养保障机制。如下列教学模式就可以一试:1.学生自读文本提出问题;2.学生交流问题,师生共同评议问题质量,筛选学生问题,确定新的阅读探究目标;3.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本;4. 讨论交流答疑;5.拓展迁移,运用创新。
学生不带老师任何具体问题阅读文本,阅读后教师引导他们谈看法,谈体验,合作交流。为了训练学生“会读”、“会说”,我有一个经常的做法,就是要求同学阅读文本之后必须有“言说”,内容可以是读后的一些感受,一个见解,一种理解,一个启示,一番联想,一个想象,一个发现,一个补充,一个疑问,一点疑议。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最主要是打破束缚,只有学生头脑里少了条条框框,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之后,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才能发挥,阅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应该承认,教师好的设问确实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和牵引阅读的思维走向,促进学生阅读,所以不能一概否认教师在深入钻研、独立处理教材基础上的精心设问。笔者在上《祝福》第二课时,曾经设计了四个问题作为学案。
第一题:在第一部分,作品中的“我”,先后两次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题:四叔的两次“可恶,然而”,各自的潜台词是什么?
第三题:“这故事颇有效”这一段,为什么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故事?
第四题:柳妈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文中特别交代这一点有什么作用?
四个问题设计的理念是:一是通过学生的具体阅读思考,来理解“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四个问题中涉及四类人,研究四个问题重要意图是从祥林嫂的周围环境角度来理解小说深刻的立意,反封建的独特角度。第二个意图是阅读方法的指导,想借此增强学生整体阅读意识和能力。也是教给学生方法上一些东西。四个问题设计中包含着方法指导的构想。譬如第一问,鲁镇老女人特意来听阿毛的故事,不是来安慰祥林嫂,不是同情祥林嫂,而是借祥林嫂的故事,填补自己的精神空虚,某种意义上说,她们是来找乐子,来“看戏”。这些人是可恨可悲的。这样理解的依据是什么?依据就在文本之中,如果你整体阅读,结合下文她们“满足而去”就可知道必须作这样理解。第二个问题:四叔的两次“可恶,然而”,各自的潜台词是什么,也应该是从上下文的细细阅读梳理中来把握,而不是主观想象,或者背参考答案。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重视这个学习过程,学生才知道阅读是怎么回事,懂得整体阅读的重要性。
但“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假如阅读设问过多、过细,学生就会因此失却充分感知文本、领悟思考文本的时间。同时学生对教师的那些来自教参的设问,兴趣远不如来自他们自己阅读体验中的问题,所以教师的注意力应放在如何培养和处理解决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上,教师大量的精力应该用在保护学生的思维上,努力促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使学生阅读中的“不同意见”能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阅读文本要根据自己阅读体验理解提出阅读交流的问题,这就必然使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比通常情况下来得更为主动,独立思考的主体意识更为强烈。而学生阅读交流中那些富有个性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经常是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起点。总之,关心学生内心需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的阅读教学,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的教学。假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得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提高。
蒋建维,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