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启示
作者:王世发
一、作文命题更加多元与开放。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发展,作文命题越来越呈现出多元与开放的局面。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全国卷作文题型与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国卷对各省市命题具有导向作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今年全国卷作文题的亮相,说明作文命题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它告诉我们:话题作文将逐步退出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舞台。回顾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话题作文走过了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从1999年开始(当年作文题为: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一直到2005年连续七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均为话题作文,前三年全国卷作文题均为关系型话题作文。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不再是话题作文,而是材料型作文,这种材料型命题的形式不同于过去的材料作文,因此有人把现在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命意作文”或“题意作文”,这些说法主要是用来区别话题作文和过去的材料作文。2006年全国卷作文命题中提出了四个新的要求:“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这些新的要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全面理解材料”是指材料中各部分内容都要考虑到;“选择角度与侧面”是指作文可以多角度立意,立意的切入点要准确、小巧、集中;“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意在强调考生要读透材料的内涵,理解材料的意蕴;“不要套作”是指不能用套用的方法来投机取巧,强调考生作文本原性和个性化。二是各省市作文命题越来越凸显个性。比如北京卷“北京的符号”地方特色和人文色彩十分浓郁。“符号”就是标志,北京的符号,就是北京所具有的代表性的事物和象征性的事物。北京的符号既有古老的,也有新兴的,特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深入人心,会不断涌现新的北京的符号。这一命题给考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受到了考生和社会的普遍欢迎。有人评价,2006年的北京卷是北京自主命题以来出的最好的作文题。上海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显示了上海大都市的一种人文情怀,亲切而又大气,这道题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写作情境,能使考生产生写作的冲动,激活考生的写作欲望。福建题采用多头话题作文的形式,体现了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把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改造结合起来的作文教学主张。重庆题仍然沿用2005年的命题方式,采用一大一小的形式作文。江西题以“雨燕减肥”为话题,意境优美,充满童趣。山东题读诗人雷抒雁《星星》这首诗,然后根据联想和感悟作文,作文的材料选用诗,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突破,这是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未曾有过的。还有天津的命题作文《愿景》、湖北题根据带“三”的词语的联想与感悟作文,这些命题都很有个性,富有创意。三是彻底打破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2006年17套高考卷中,话题作文7道,命题作文6道,题意作文4道,相较于2005年(16套高考卷,话题作文9道,命题作文4道,材料作文2道,看图作文1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6年作文命题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处于三分鼎立之势,这三种题型平分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作文的命题趋势是:话题作文在逐步减少而且将会逐步隐退,命题作文呈上升趋势,题意作文的势头已明显显现。揣测今后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题意作文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四是预测未来,作文命题将不拘一格,百花齐放。高考制度改革快30年,是不是只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可拟呢?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命题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能不能在加大限制的背景下,寻找一种或多种让学生眼前一亮的好方式呢?如果我们依旧回到从前,进行比较单一的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那怎么能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最近《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已有人撰文,指出高考作文命题的出路,提出高考作文不必要求写成篇的文章,可以根据考生的学习实际,进行多种表达方式与思考感悟能力的水平检测。可以根据不同表达内容、不同表达领域、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分值分配。每年轮流着考查两三种专题内容或表达方式,每一种10分或15分,这样来化解60分作文阅卷评分的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现在高考作文指向的虚高玄伪的积弊。这些虽然是一些设想,但它表明人们在探索作文命题革新的方式,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作文命题一定会突破传统的束缚,出现新的气象、新的面貌。
二、贴近学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是作文的根本要求。网上有一位评论者这样评论:“一个及格的高考作文题目,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看了都觉得有话写,并且能够在几十分钟之内写出来。更进一步的要求是要跟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才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这个评价标准的核心是两个:一是要让学生有话可写;二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作文一直强调要符合中学生实际,什么是中学生实际呢?它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中学生10多年的感性生活经验;二是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应该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目标。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才能说真话,抒真情,才能够以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达到“心出于吾之口,意出于吾之心”的境界。从高考作文的要求来讲,高考学子应当立足现实生活的大地,尽心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重点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什么是真情实感?就是原汁原味地、实话实说地写出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所思所想。文章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才能够打动读者。
三、作文命题总是倾斜会读书的考生。近代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把语文教学的任务说得很明白、很透彻。他说,读书、写字、做文章,语文教学历来就做这三件事。读书与作文确实密不可分,历来高考作文也证实了这一点。会读书的人不一定就是会写作的人,但是会写作的人一定是会读书的人。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其意图就在于引导学生读书,尤其是引导学生亲近名著。福建的三道话题作文前两道均出自文学作品,“诸葛亮草船借箭未满十万支”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出自西方荒诞剧代表作《等待戈多》。福建一直十分注重名著的阅读,2004年要求考生从所列的著名人物和文学形象中选择一个作为话题作文,所列的文学形象有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这些文学形象都是中外名著中的重要角色,他们都有积极的人生哲学,对生活都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如冬妮娅、桑提亚哥;有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代枭雄,如曹操;也有争议的人物,如宋江的投降、薛宝钗的悲剧等。注重名著的阅读,并且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正确导向。2006年湖北题:根据带“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也与读书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考生书读得多就会占有一定的优势。如《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足鼎立,《论语》中“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左传》中“三折肱,为良医”,汉代刘向《说苑》中“三缄其口”,《汉书·董仲舒传》“三年不窥园”,《颜世家训·勉学》“三纸无驴”等。只要考生读书涉猎广泛,就一定能写出有个性的佳作来。
四、忽视教材学习,必然导致考生写作的缺失。2006年高考作文题,其中有3道直接涉及到高中语文教材。浙江题:请以“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道话题的材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是什么》,而且话料中康德的名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和歌德的名言“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均出自课文原句。这道作文题关键是对话题中“息”字的理解,对“息”字理解的深浅决定文章立意的高低。第一个“息”是休息、休闲、停息之意,可引申为调整、停滞不前等意思,后一“息”当追求讲。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义,就抓住了话题的重点。福建题采用多头话题作文,其中第二三两题均来源于教材。“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文《等待戈多》。要完成好这道作文题,考生必须对“戈多”这一人物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意蕴烂熟于心。戈多在剧本中是一种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希望,是西方现代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一种期望。当然写作这一话题,要跳出教材的框子,不能停留在课文“等待”一词上,应扣住“已经来了”,侧重于指向人生理想的树立和精神家园的建设。据福建高考作文评卷老师反映,许多考生竟然不知道“戈多”为何人,闹出了很多笑话。“留一点空白”源自高中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日本·清冈卓行)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这两篇课文从艺术的角度阐述了“空白”的意义。由此扩展开去还有人生的空白、工作的空白、阅读的空白、写作的空白、教育的空白、学习的空白等,这些都体现了教材是基础的特点。上述作文命题暗示我们,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切不可将课文抛在脑后,弃之一旁。
五、高考考查学生的写作实力,考生决不可投机取巧。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让人们感受到,高考作文是不好仿写、套作和抄袭的,命题者煞费苦心尽力回避熟题与陈题,尽量避免教师猜题押题,避免学生套作、抄袭,它考的是学生的实力。从2005年的湖北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江苏题“凤头·猪肚·豹尾”、福建题根据两幅图的联想或感悟作文到2006年的江西题“雨燕减肥”、浙江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天津题“愿景”、福建题“诸葛亮借箭不足十万支”“戈多今天已经来了”、湖北题对“三”的联想与感悟,这些题目谁意想得到呢?面对这些题目,任何考生想投机取巧、猜题狎题都是望尘莫及的。这就昭示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树立起好的学风和文风,扎实地做好写作的积累工作,认真进行写作的指导与训练,切不可抱着侥幸心理。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高考作文来不得半点虚假,决不可投机取巧。高考作文命题正实现着对学生进行最为本原的作文再现,以体现考生的公平竞争,高考作文命题正呼唤着考生以自己的实力去成就自己的辉煌。
王世发,男,湖北省特级教师,现居湖北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