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作文教学
作者:李自国 韦器闳
第三,教师示范,教学生自我修改,完善学生主体人格。传统作文教学把批改作文当作仅仅是教师的事,教师对写作文本进行修改,无论是精批细改,还是多就少改,都是以教师为主,而且教师也仅就写作文本词句篇章作技术性的修改,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没有培养学生主体人格。其实,学生才是作文修改的主体,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年)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而不是代替学生来改他们的作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学生初涉修改,加上自身经验和水平的限制,往往不知怎么改和改什么,学生自改作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所以教师应示范引导。如教师可以选一篇学生作文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评改,教师通过一文众改给学生示范作文评改的“标准”。其一,教师引导学生参照教师的评改标准学习修改文章的基本要领,并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师生的意见修改自己作文的主旨、材料、结构和语言等,让学生在“参与”中领悟,在“比照”中提高。其二,作文评改不是“纠错”而在于“觅优”——发现写作文本的闪光之处:对于初中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是发自生活的真实,来源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到位了,就是好作文。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或者一得之见,或者有一段文字写得佳妙,或者有一句话写得优美,甚至一个词、一个字用得准确、恰当等等,都要满腔热忱地肯定。对于作文水平暂时低下的学生,应该注意到他们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哪怕是某个词语用得准确,某个句子比较通顺等,也要充分肯定。这样使学生学会自我欣赏、自我完善,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其三,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主体自我人格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通过写作文本可以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学生思想演算的脉搏。教师要把学生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在引导学生推敲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真正做到改文育人,完善学生主体人格。
注:此文系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作文教学学生主体性研究》(课题编号FS06152)阶段性成果之一。
李自国,男,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研究;韦器闳,男,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当代散文创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