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作文教学

作者:李自国 韦器闳




  第二,教师点拨,使学生自由表达,增强学生主体能力。语文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只是一种表达,是为了倾诉和交流的表达。在表达过程中,学生的感知、思维、情感等活动都存在较大的自主性,教师要把表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如初一作文主要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学生只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到位了,就可以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让学生完全自由表达,因为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写作内容、文体、表现方法等不作任何限制的“放胆文”只有在高年级才能进行,对于初中生和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青少年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等种种原因,写作时立意常有偏颇与考虑不周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无法落笔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适度点拨,如教师在初一作文教学中就应该在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精当点拨。但教师在学生自由表达中的引导作用也仅限于点拨,如果教师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传授写作知识,讲得太多,甚至面面俱到,往往会束缚学生的自由表达。“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因此,作文指导最好变教师一言堂讲解为学生满言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写什么、怎么写等分组讨论,学生依据现有的材料和自身的生活阅历及知识积累进行构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在讨论中获得写作材料和谋篇的办法,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立写作内容,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如有位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同学们,作文是什么?作文是一种内心积蓄的倾吐,是一种情感的自由抒发。根据我们的作文训练计划,本次作文要求写记叙文;为了使大家能自由倾吐,以‘我爱……’为引发点,大家爱什么,就记叙什么,一吐为快吧!”这样学生果真做到了自由表达:有写爱妈妈、爱爸爸、爱教师的;还有写爱哭、爱笑的;也有写爱小河、爱云彩,爱电脑的……
  第三,教师示范,教学生自我修改,完善学生主体人格。传统作文教学把批改作文当作仅仅是教师的事,教师对写作文本进行修改,无论是精批细改,还是多就少改,都是以教师为主,而且教师也仅就写作文本词句篇章作技术性的修改,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没有培养学生主体人格。其实,学生才是作文修改的主体,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年)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而不是代替学生来改他们的作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学生初涉修改,加上自身经验和水平的限制,往往不知怎么改和改什么,学生自改作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所以教师应示范引导。如教师可以选一篇学生作文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评改,教师通过一文众改给学生示范作文评改的“标准”。其一,教师引导学生参照教师的评改标准学习修改文章的基本要领,并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师生的意见修改自己作文的主旨、材料、结构和语言等,让学生在“参与”中领悟,在“比照”中提高。其二,作文评改不是“纠错”而在于“觅优”——发现写作文本的闪光之处:对于初中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是发自生活的真实,来源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到位了,就是好作文。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或者一得之见,或者有一段文字写得佳妙,或者有一句话写得优美,甚至一个词、一个字用得准确、恰当等等,都要满腔热忱地肯定。对于作文水平暂时低下的学生,应该注意到他们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哪怕是某个词语用得准确,某个句子比较通顺等,也要充分肯定。这样使学生学会自我欣赏、自我完善,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其三,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主体自我人格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通过写作文本可以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学生思想演算的脉搏。教师要把学生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在引导学生推敲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真正做到改文育人,完善学生主体人格。
  
  注:此文系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作文教学学生主体性研究》(课题编号FS06152)阶段性成果之一。
  李自国,男,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研究;韦器闳,男,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当代散文创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