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五结合策略
作者:桂良金
一、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与学生需要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那只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样版。如果我们仅依照教材的安排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可能效果不大。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同,不可能开展同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的一项适合学生水平发展的,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学生词语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词语积累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写作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写作训练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所有活动的开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想达到某种效果是不可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一个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学生应该是被这条线穿起的一颗颗珠子,在运动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教师只能做一个接线的阿婆,什么地方的线断开了,教师就把它接起来。教师永远不能去充当被线穿上的珠子,否则,就会造成上面所提到的种种现象,使我们开展的活动失去意义。
二、认知性实践活动与问题性实践活动相结合
认知性实践是一种与学习活动相关的,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直接经验的有力支撑下完成,从而印证和强化其所学。它主要包括观察、实验、操作、练习等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是经前人无数次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认识成果,是一种概括化、系统化、抽象化的知识经验体系,它只有在认识性实践活动支撑下,才能使学生将其所学深刻、全面、准确地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或重建知识体系。可以说,它是学生今后有效、渐进地步入解决问题型实践的基础。
但是,认知性实践主要局限于学习知识的范畴,因为其所选内容通常是局部的、典型条件下呈现的、规范的以及与单一因素有关的、甚至是模拟的。而问题性的实践则是全局性的、随机呈现的、真实的、非规范性的以及与多种复杂因素相关的。它是呈现认识性实践的价值和力量,并最终现实地推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性阶段。因此,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应重视有关学生认知性实践的环节,为学生打好动手实践的基础,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取向、实践态度和基本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重视推进学生的实践由认知性向问题性过渡,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莲文化的的魅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的老师不仅要求学生实地观察荷塘、荷花、荷叶、莲藕、莲蓬等,还指导学生开展如下活动:咏荷——借助注释、提示,独立诵读、吟诵五首诗;读荷——阅读一组有关咏荷的优美散文,感悟品味其精妙;谈荷——围绕荷花这个主题,讨论、研究,自由发表感受和见解;写荷——记叙、描绘、抒感、喻理说明皆可。如此,便较好地使观察、动手、练习、解决问题等实践形式有机的统一起来了。
三、被动性实践活动和主动性实践活动相结合
被动性实践活动主要指学校组织的认识性实践活动和模拟性实践活动。其表现形式是:学生经常以被组织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参与实践活动。这两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之所以安排在校内且以被动的形式来进行,是因为认知性实践活动与学校的基本目标直接相关,而模拟性实践活动所依赖的条件和环境非学校教育系统很难提供。从这一意义上讲,校内组织的被动性实践活动是必要的。
但是,被动性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价值来讲是有限的。因此,有计划地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切实开展主动性实践活动便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教育目的的最终要求,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主动性不仅是构成实践主题的核心要素,还是学生今后能否承担较复杂、较高层次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学校如能有效地带动学生从被动性实践向主动性实践发展,使之不仅具备实践能力,还具有旺盛的实践欲望和主动性,学校的育人任务才算较好的完成了。
由此可见,综合性实践活动应该是被动性实践活动和主动性活动的有机结合。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第四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次跨学科领域的专题探究——《探索月球奥秘》。这是一次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活动的“探究准备”和“探究建议”中,编者向学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但考虑到初一学生在收集材料上可能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获取资料,如提供小主题,提供相关的网站、参考书籍、活动方式,并安排组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待学生阅读、交流和思考成熟以后,方可放任学生按课文展示的方法和步骤主动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探究成果,并将调查、思考、探究的成果用文字展示出来。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让学生围绕知识进行了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语文对其他学科的辐射作用,在迁移和拓展中使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
可以看出,主动性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并能使之迅速转化为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外显行为,锻炼学生克服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耐心。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谋求尽快将学生从被动实践状态转化为主动实践状态。
四、模拟性实践活动与现实性实践活动相结合
模拟性实践活动是通过模拟现实实践的主要要素,让学生了解现实实践内各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与现实性实践相比,它具备典型、安全、便于指导的特点。模拟性实践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模拟参与因自身发展水平不足或时空限制等原因而无法真实参与的实践活动。从实践内容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社会模拟性的,如模拟人物采访、模拟新闻发布会、做一回小记者、假如我是导游、当一次节目主持人、模拟一次法庭审判等。其目的是通过再现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景,使学生体验性地了解社会场景中的不同角色的心理承受和典型的行为方式,学会在类似场景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模拟性实践虽然具有典型、可靠、安全及可控的特点,但毕竟局限于教室或实验室,而且它所展现的常常不是一个完整的问题,而是一个完整问题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局部。因此,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的价值是有限的。为全面推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一个完整实际问题的全局感和综合把握能力,必须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由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例如,在开展“模拟人物采访”活动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就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实地调查、采访,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学会在社会实践中自主学习;开展“假如我是导游”模拟活动后,应组织学生到本地旅游点,做一次实际导游,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