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荷花淀》的设巧艺术
作者:左松良
一、创意之巧
作者写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斗争仍然十分艰苦,甚至是残酷的。表现如此重大的题材,一般的作家往往着意于表现战争的残酷性的一面:硝烟弥漫,刀光剑影,血流成河。而孙犁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人物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去表现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从而歌颂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荷花淀里,巧遇区小队伏击,敌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到迎头痛击,三下五除二被解决了。这并不是神话,因为表现具体的战斗的过程不重要了,表现战斗中的牺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结果,作者把结果作为最好的礼物奉献给了读者。那象征着妇女美好品质的荷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挺立在荷花荡里,它们紧紧密密地挨着,组成了铜墙铁壁,像一个个警惕的哨兵组成的坚强壁垒,它象征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人民群众,这就揭示了侵略者覆灭的必然下场。这次伏击战的胜利,因妇女的帮助,所以更加顺利,看似偶然,但这“无巧不成书”的偶然,蕴含着“巧”而“成书”的必然。
二、对话之巧
《荷花淀》比较集中的对话描写有三处,这里仅举“夫妻夜话”为例,即可知一斑。水生嫂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高深的文化,没有精到的理论,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而她的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在“夫妻夜话”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直问:水生很晚才回家,水生嫂抬头笑着问道:“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你想在非常时期,战争环境残酷,风云变幻,什么意外的事情都会发生,这平淡的话语,温存、体贴、关心、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侧问:当水生嫂发现丈夫“脸上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时,疑问增加了,问:“他们几个呢?”是啊,经常都是一起到水生家,嘁嘁喳喳谈笑一阵才走的,今天莫非发生了什么重要事情?她知道丈夫是个干部,不是什么都能问的,所以只能旁敲侧击了。
追问:水生故意把话岔开,水生嫂马上捕捉到丈夫微妙的心理状态,增加了她的怀疑,于是问:“他们几个为什么不回来?”她想这个问题的回答一定会揭开谜团。
逼问:“怎么了,你?”看出了水生笑得不像平常,她抑制不住焦急心情,用了倒装句式,语气急促,加重了问题的急迫感。
连贯而紧密的问话,水生终于说出了“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消息,水生嫂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里既有着对水生事先不同自己商量、擅自报名行为的轻微责备,又包含着爱丈夫、爱家乡、更恨敌人的丰富感情。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虽然有一定的思想觉悟,但也不能不想到丈夫走后家里的困难,在水生说了一些安慰、体贴的话后,她深明大义,丈夫明白家里的难处就足够了。水生在临别时关切地嘱咐,水生嫂只是轻轻地回答了两个“嗯”,这两个“嗯”,真是字字千钧,一喏千金。既然答应就要牢记在心,坚决做到。到了最后只是含着眼泪表示答应,连一个字也没有了。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这段对话之所以精妙和独特,在于人性和人情的光辉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依旧熠熠发光,它驱散了弥漫的硝烟,它冲淡了血雨腥风。
三、细节之巧
细节虽然细小,然而它是文学作品的血肉,没有细节,作品就失去了生命。请看孙犁为展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几处细节描写。
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明天就要到大部队去的消息时,一时心情难以平静,她既担心丈夫的安危,又为丈夫感到骄傲。她没有理由因为留恋夫妇生活而拖丈夫的后腿,但又有着难以割舍的缠绵的情谊。这里,作者作了这样的细节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这里的细节描写精当而富有表现力。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实际上是描写了,只不过十分含蓄而已。既写出了女人非常关心丈夫,全神贯注听丈夫讲话,才不留心手里的苇眉子;写手指的震动,其实是写心灵的震动。它准确地表现了水生嫂对水生参军感到十分震惊的内心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但水生嫂是识大体的,她抑制住内心的波动,不让自己对丈夫依恋的感情过分流露出来,所以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样细腻的感情活动,就通过一个简单的细节,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再就是对那两处桨声的描写,一处是她们到马庄没有见到丈夫,在回来的途中,“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几个妇女从马庄出来,未见到丈夫,有些失望,但在归途中作者写道:“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她们下意识地“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顺手又丢到水里去”。这说明妇女们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显得悠闲自在,那节奏很慢的划水声,正好把妇女们的心情、神态都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另一处是当妇女们发现敌船时,作者写道:“水在船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这桨声很响,显得急促、紧凑,但很有节奏,这就恰好表现了这些在白洋淀长大的妇女们,虽然意外地遇上了敌船,感到紧张,但却镇定而又不慌乱的心理。这两处桨声的细节,用法不同,却体现了人的情绪的不同,也显示了情节的发展,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细节的精当使然。
当然本文的细节描写还不止这几处,其作用也不仅只是表现人物心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左松良,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