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倾听的艺术

作者:潘瑞祥




  1、零距离接触
  首先表现在缩小师生空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讲台作为自己的永久根据地,始终与学生保持远距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在师生讨论交流的时候,应该走进学生中间,让自己多倾听。有时在小组讨论时,不妨弯下腰来,仔细倾听学生的对话。
  其次表现为师生心理的零距离。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倾听、鉴赏和学习。学会微笑与赞美,学会信任与鼓励,学会宽容和尊重,这些都有助于心灵的亲近。教师要有一种“功成身退”的思想意识,要有一种“功成弗居”的精神境界,不妨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谈”与“交锋”,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
  2、全方位沟通
  据有关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一成是透过语句来进行的,三成取决于语调和声音,其余六成靠肢体语言获得。这里不妨学习导游的沟通技巧,许多导游仅与游客相处几天,在用口语交流的同时,更多的是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甚至略带一些夸张和滑稽,就在融洽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了心灵的沟通。因此,学会倾听要求教师不仅耳到、眼到,更要心到。在倾听时不仅要全神贯注,同时接受积极响应,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解析、安抚、意译等方式作积极反应和意见反馈。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目光传情,让心灵贴近,使思想交融。
  3、纵深处发展
  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我们在倾听的同时,当学生的对话偏离轨道的时候,当学生的发言因思维阻塞难以进行的时候,当学生的观点各执一端的时候,当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需上升到理性的时候……此时应引申话题,巧妙启发,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在一堂《扬州包子的昨天·今天·明天》的综合实践汇报课上,学生分组交流汇报,精彩纷呈,最后教师的总结言简意赅,按照常规课已结束,但教师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活动体会,学生的总结独到深刻,发人深省。有的说,实践出真知;有的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有的说,我感受到了扬州美食文化的魅力;有的说,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有的说,竞争使我们这个世界更美丽;有的说,团结就是力量,尝试发现真谛;有的说,校内增长知识,校外增长见识……听了学生的发言,我们再来审视一下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哪一个维度没有达到呢?
  
  四
  
  “对话”和“倾听”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有位作家这样说:“有的人会走过美丽而视若无睹,有的人会走过痛苦而漠然处之。而真正的仁人、哲人、诗人,才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察,去感受,去分辨自己所听到的声音中不同的灵魂的震颤。”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我们认为要实现对话教学,教师必须学会倾听,不仅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更要做一个仁者,拥有宽广的胸襟,撒播爱的种子;做一个诗人,倾听花开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田;做一个哲人,指引理性的思考,将对话引向纵深处。
  潘瑞祥,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