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作者:刘 翔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文语言干瘪无味,如同过了季节的柚子一般。面对这种状况,我尝试了在课堂教学语言上的改变——或采用打比方,或列举学生身边的事例,或揣摩词语、精细品味,或用幽默风趣、饱含哲理、激趣导引、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等来调动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耳濡目染,使之于“细无声处”得到启迪。赞可夫指出:“扎实的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习的情趣状态的达到”。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往往比长篇大论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一、巧用比喻 事半功倍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较多地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尤其是针对课文中难于理解的内容。例如,在区别记叙文与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时所涉及的知识要点是:记叙文中以记叙为主,议论是为记叙服务的;议论文中以议论为主,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如果直截地将这些硬灌给学生,学生就只会死记下来,如同记绕口令一般,这样的后果是容易混淆,不易巩固。于是,我就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在记叙文中,记叙是“司令员”,议论是“警卫员”,“警卫员”是为“司令员”服务的;在议论文中,议论则是“司令员”,记叙则是“警卫员”。这样一来,学生非常感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易地就掌握了。刘国正先生认为:“通常说的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根据地。”教师就是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启发学生去感知、认识语言的鲜活形象之美,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熏陶、锻炼、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联系实际 深入浅出
  
  同时,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注意紧密地联系学生们的身边事例:例如在学习《理想的阶梯》一文时,课后思考题有关于“文中三个分论点的顺序能否互换”的问题,如果按照教参上的“理想的阶梯,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态度方面);理想的阶梯,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方法方面);理想的阶梯,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意志方面);这三个分论点的安排是依据思维逻辑方式”的理由来解释,学生反应极可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就联系学生的实际来做比较:假如仅仅是学习态度端正,而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假如既有端正的态度,又有正确的方法,却没有坚强的意志,这也是很难获得好成绩的;因此,要想获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具备这样三个条件——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坚强的意志。由此,学生对于问题的答案也自然明了于胸了。于漪认为:“读无字书,汲取生活之水,能开阔视野。”教师也要善于将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化为学生便于接受的真实体验,从而领略语言的深藏不露的内在美。
  
  三、注重揣摩 化难为易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注重揣摩词语。例如在学习《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课堂上着重对“捧场”与“吹捧”、“冲破”与“冲垮”、“糖衣炮弹”等进行比较分析,揣摩“冲破”与“冲垮”时,要求学生结合“一九九八年的特大洪灾中长江堤溃破”一事来分析,学生很快作答:“冲破”可能是长江堤防的某一点被洪水破坏,而“冲垮”则可能是某处长江堤防的全线崩塌。这样,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作用就无需我多言了。由此,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词语辨析的方法,从而意识到语言的鉴别美。
  
  四、幽默愉悦 活跃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有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碰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情况,这时我会巧妙地提醒:“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蓦然回首,这边课堂风景正好”,不批评、不点名、不打乱节奏,那位学生脸上微微一红,就将视线、注意力自然转回课堂了。这种饱含幽默略带批评的语言,正如德国演讲家海因·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既能让当事人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的注意力更集中。
  
  五、饱含哲理 意味深长
  
  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净化。比如在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就小声说“盲孩子不就是一个瞎孩子嘛,有什么可学的”,我就立即提醒他:“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出言不逊就是自辱;有些人虽然眼睛盲了,但并不等于他的心就不明亮;有些人虽然眼睛明亮,但并不等于他的心就不盲”,如此饱含哲理的语言,让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面露惭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相关要求。
  
  六、激趣导引 润物无声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我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就做了这样的导语设计:“有人说山是沉默的,水是灵动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为之倾倒:有‘两山排挞送青来’的无限情意,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气势,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悠诗意……同学们知道哪些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呢?”结果所有同学都踊跃发言,课堂沸腾了……而这正好让我于无声处启发、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优美山水诗文的学习,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刘翔,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