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论语文课的个性教学

作者:郑 薇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该是机械的、呆板的、而应该是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今天的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改革,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提倡独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时代的要求。这种要求反映在教学中就是要倡导教师有教学个性。那么什么是教学个性呢?我认为所谓教学个性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将教学规律和个性特点熔铸一炉,体现出独特和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风格。倡导教学个性其目的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主动地发展自我个性,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学科要以“发展个性和特长”(1996年《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求语文课富有教学个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阐述:
  
  一、缺乏个性的教学与学生个性的矛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由于学生所处生活背景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生活情趣不一样,后天个性发展进程也不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顺应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施教学个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但是,纵观我们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传统应试教育还广泛的存在。这种教学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样必将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在教学上,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硬性灌输知识,强调整齐统一,课堂上只有集体行动,而无个体思考,只有教师指挥下的齐步走,而无个体的散步。这种状态,完全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既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个性,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在这样的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个性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受到严重的压抑,甚至于唯书,唯师,思想上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个性完全泯灭于缺乏个性的教学中。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只有教师选择合适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其独立自主,创造的个性。
  
  二、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的培养
  
  倡导教学个性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优良个性,其具体表现为在发现和尊重学生现有的个性以及在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将这一任务渗透到实施教学个性过程的始终,在创建教学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我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学生积累知识,发展个性服务,而不应该是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学习。教师应该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拓展,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师个性又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有力的凭借。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包括:(1)还原和活化。还原教材就是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实际事物,通过还原,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使知识从书本上“走”出来,变成活灵活现的东西,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2)补充和改编。教材因为受书面形式的限制,总是简练的,概括的,它存在“空隙”和“短路”,“言虽尽,意未犹”,给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推理思维的空间,这是进行个性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想象。对教材进行改编或改组,旨在改变教材存在的方式,它包括:“变换体裁”,“变换角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通过改编或改组,改变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3)质疑和超越。质疑包括对教材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既是培养个性的要求,也是教材本身不断完善的要求。超越是使用教材的最终归宿,它意味着学生借助教材这块跳板,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在处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处理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和独创性,也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完整性原则。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b、科学性原则。教学内容应具普遍性,概括性,时代性。c、可行性原则。教学内容应符合所教学生的可接受性。
  2、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明显地表现出独特的创造性精神。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最能体现教学个性的环节之一,也是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做到(1)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篇目,不同体裁,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符合学生接受的可能性,教学方法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3)符合教师自身的特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来实施,教师是主要的“执法人”。有的方法,甲教师运用得当,左右逢源,效果显著,可乙教师运用起来却别别扭扭,进退维谷,难以奏效。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必须符合教师的特点,也必须符合教师的年龄、性别、学识、风格、兴趣、爱好、阅历等等。所谓“我以我法上讲台”的真正含义也就在此,也是教学个性的最好体现。
  3、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独特个性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后天环境因素影响着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教师应该从自身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使这种影响达到最优化,教师应努力培养独特人格魅力。它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的影响使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将这种个性魅力与教学环节最优化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教学个性。教师的魅力在外表现为风度、谈吐、举手头足、言传身教等方面;在内则体现在教学思想,德识才学上。一旦教师独特的魅力形成,那么他的一言一行,都将打上独特的个人印记,富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使学生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增加学习的动力,带来思维的启迪体现,甚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
  4、对学生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与众不同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教学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左右教学过程,决定学习效果。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对青少年学生充分理解;对学生有诚心诚意的爱;认真教好功课。教师必须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注重接触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传导的并行性;坚持启发为主。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印象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群体;注意克制和改正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其他因素;在处理学生关系时保持乐观、积极、公平、幽默、热情的情绪。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使学生能自由地发展自我个性。
  
  三、教学个性的设计与学生的成长
  
  为了最好的实施教学个性,教学个性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l、独创性
  教学个性有鲜明的独创性,这使得教学个性与“求异”紧密相关。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要常教常异。它的“求异”,是教学个性化的表现,它把教学的社会性、时代特色、民族意蕴、几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东西,通过教师的个体劳动展现出千姿百态的“教学的我”,在风格、手段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我的个性”。另外,教材的理解、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协调、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无不渗透着教师的标新立异。总体而言,教师对教学艺术苦心孤诣地追求,既把前人的优点,教学精粹积淀下来,又出神入化地突破别人,超越自我,在集大成的基础上,完成个性特征的本质飞跃,形成教学的“这一个”。
  2、灵活性
  所谓灵活,就是不呆板,能变通。这种灵活表现在:处理教材活,教师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按照《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琢磨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实际,“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有针对地进行教学;教学设计活,教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依教材特点制定教学目的,依学生特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智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熟练地驾驭课堂,依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序调调整教学程序,活而不乱,导而不死,使之适应学生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也要常教常新,有变化,出新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多样性
  教师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新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即使同一篇课文,对不同的学生也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每一课堂教学也应该精心设计,别出心裁,使教学过程始终有新意,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固定的模式,做到思想解放,富有创造性。但是,教学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教学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而是在教师独特的整体风貌基础上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做到“不离其宗而万变”。
  4、时代性
  实施教学个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造的个性,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教学个性的设计必须遵循时代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拓展要紧扣时代的主题。在充分把握课文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能有效地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配合教学。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锤炼独特的教学个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独特性、灵活性、多样性、时代性的原则,使教学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郑薇,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福建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