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让读写成为习惯

作者:廖 丹




  1
  
  据报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自去年底开始组织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今年4月21日,世界阅读日前夕,将结果正式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首次低于50%。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仅为42.2%(有阅读行为的读者群体在全体国民中所占比例);而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仅为48.7%(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对照前3次的调查结果,清楚地显示我国国民的阅读率在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的国民阅读率(狭义,下同)为60.4%,2001年降为54.2%,2003年再降为51.2%,2005年又降为48.7%,7年合计下降了11.7%。阅读率为什么会连续下降呢?有能力读书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人在回答他们的理由时,最多的说是“没时间”,占43.7%;此外,有29.1%的人说是“不习惯”。
  笔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一大串数据,是要让数据说话,而这些数据不能不令人触目惊心。在笔者看来,“没时间”读书的理由太勉强,究其根源,恐怕还是“不习惯”。只要你想读、习惯读,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理由就无需赘述了。而上述两项比例加起来达到72.8%。社会氛围大抵如此。
  作为中学一线语文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尚在校园里学习的孩子,情况会不会好一些呢?经常有学生抱着提高语文成绩的迫切心情,咨询语文致胜法宝,语文老师的回答大多离不开“多读多写”之类;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大凡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会赞同这种看法。《语文课程标准》甚至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提出了具体的阅读量;同时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更可以想象缺失阅读会是怎样的结局。
  然而,学生往往是很不满足这些回答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做不到”或很难做到。什么学业负担太重呀,什么花费时间太多呀,作为孩子的家长,似乎更多的也只是关注孩子的奥数奥英成绩,还有,现代资讯日益发达,电视网络等等视听肆虐,这些都极大地“刺激”着孩子们的神经,分散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那么,一年读不上几本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方面是迫切的阅读需求,一方面却是严重的习惯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有怎样的思考,又该做怎样的努力呢?
  
  2
  
  既然是习惯缺失,那么就从培养习惯着手!
  习惯总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只要方法得当。阅读可以成为习惯,写作也可以。让读写一起成为习惯吧!读和写本来是一对姐妹,她们可以互相渗透互为影响,道理不言而喻;而且,阅读和写作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二者同步进行应该是一举两得甚至是多得的。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坚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读写习惯,做过不少尝试,同时找到了“习惯”的另外两个相关词,其中一个是“积累”,另一个则是“坚持”。
  教书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平凡的,然而平凡中依然蕴含生活的哲理。推动平凡生活向前发展的,除了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更有兰心慧质、奇思异想,因而萌动的心一直在追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读写习惯,纵有多少困难也要坚持下去。
  习惯培养可先从舆论下手。必要的心理指导是有作用的,营造氛围也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比如我市每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七年来蓬勃发展,甚至已经席卷全国,具有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在这样的氛围下,培养读书的习惯应该要顺利得多了。得到读书月“漂流书架”的启示,笔者更加坚定了在任教班级设置图书角的信念,学生处在阅读的环境中,自然容易提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有了舆论和氛围,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就有了深厚的基础。其次,笔者一直思量着,该给习惯培养找个“载体”,也就是承载物。
  许多语文老师恐怕都尝试过“剪贴本”、“周记本”、“日记本”之类的训练。而笔者推崇的就是简单的“读写积累本”。“读写积累本”,名称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操作上可以有许多细节的推敲。当然也可以另取更有诗意的名称,不过性质大同小异。她既可以包括以上几个“本本”的特性,又可以有更广阔的内容和更充分的自由灵活性。笔者的做法也许普通,但经过教学检验还真是既实在又有效。
  笔者预设的“读写积累本”是这样的:每个学生首先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本子,以取代传统的作文本练习本之类;再取一个满意的、属于自己的名字,提倡个性和诗意。然后告诉学生,让这个本子代替平时的练笔(当堂的大作文训练除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且随时都可以写,不受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坚持写、不间断地写。刚开始,学生也许会觉得没什么好写,或者有不想创作之时,因而要先提倡阅读,然后可从读书笔记下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摘抄、赏析,逐渐扩展,内容和形式就会越来越丰富。
  当然,有些操作是必需的,教师的具体指导相当重要。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要在“管制”上下功夫。溯本追源,就是培养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其中可能会碰到各种问题,但是,“坚持”和“积累”是不二的方向、不懈的追求!可以每一周反馈一次,每周必须有阅读的新的进展和标志,至少有一部分写作是跟本周阅读相关的,并且提倡图文并茂和展示个人的兴趣爱好。一旦展开,表彰和激励就尤为有效了。
  预设的其实太粗糙。但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效果相当好。只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读写的习惯就会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且,大多数学生一个学期就可以积累一大本,几个学期就是一摞。这一摞实际上就是一部丰厚的大书,展示的是学生的阅读轨迹和心灵历程,提升的是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成为自己的阅读、学习、成长之旅的记录者;成为每一学期至少可以“出版一本书”的作家!
  当一本本飞扬学生思维、凝聚学生心血的读写积累本呈现在面前时,常常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孩子们的才思不可预测,你只要给他们一个方式,他们便还你一片天空一片大草原!这是教学实践赐给笔者的惊喜和感悟。
  
  3
  
  从现代汉语的词义看,习惯的基本意思应该是“习以为常”,就是在一定时间里,通过“习”某种东西,使它变成“常”的行为,而使之达到非常熟悉或自然的程度。读写积累本的职责实际上就承担了“习”的过程,而“习得”的结果便是读写习惯!
  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读写习惯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想在这里套改一下,那就是“读写习惯决定语文教学的命运”,让读写成为习惯吧!
  
  廖丹,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