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试论作文教学丰肚法

作者:郭 琦 程少堂




  作文教学研究曾经是上个世纪我国语文教学研究最卓有成效的领域之一。特别是上世纪最后20年,不同风格不同理论体系的作文教学流派林立,蔚为大观。可惜的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领域虽曾“江山代有才人出”,但却只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时过境迁,现在还在一线语文教师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作文教学方法,是不多见了。应该说,作文教学研究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出现了低潮。到了21世纪,作文教学研究更是不能适应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如何走出低潮呢?我们以为,就是要能提出既反映文章规律,又反映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既能解决作文教学中的紧迫问题,又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作文教学方法来。有鉴于此,笔者尝试提出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法——丰肚法。
  所谓“丰肚法”,就是为解决作文教学中学生在有了初步立意之后,仍然觉得无话可写或内容干瘪这一普遍性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深层次的写作思维训练方法。
  和以往的作文教学方法相比,“丰肚法”有三大主要特点。
  首先,过去的作文教学方法,相当一部分只注重于文体的结构“分格”、“模式”、“套路”等表层写作思维的训练,而“丰肚法”则不同,它不是教给学生一种僵化的作文文本结构模式,不是对学生进行一种表层的写作思维训练,而是着眼于写作过程的思维模型(技术)的训练,是一种深层的写作思维训练。这种写作思维模型,既反映写作思维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不会限制学生写作思维的创造性发挥。
  其次,过去的作文教学方法,大都注重的是学生对经典范文全篇的模仿,而“丰肚法”集中解决文章主体部分内容干瘪,甚至无话可讲的问题,具体说就是教给学生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的思维方法。
  再次,“丰肚法”步骤简洁,操作简单,因此既方便教师教,也方便学生学。
  我们认为,一种好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要求这种操作步骤简洁明快,如此才能受到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本文提出的“丰肚法”,其操作步骤比较简单,只有三个环节,即轮廓化、层次化和段意的波澜化(或延展化)。换言之,我们所提倡的“丰肚法”,主要是围绕文章主题或主旨,通过轮廓化、层次化和段意的波澜化(或延展化)等从宏观到微观的三个环节,达到使文章主体部分丰满生动的目的。
  
  一、第一次丰满——抽象主题轮廓化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历来认为,在文章的结构布局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是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等篇章问题。但是,当代写作学理论认为:“在结构布局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不是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这些文本表层的篇章问题,而是在一篇文章中,你用什么基本的事实材料来体现你的文章中心、立意,这几个方面的事实材料,就成为了你一篇文章的大体轮廓,也是你文章的主要结构。”(马正平《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以下当代写作学理论均引自马正平先生的有关著作,不再注明)例如,在一篇记叙文中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一个人的精神特征这一立意,在一篇议论文中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确立主要观点的分论点,这几个方面就是文章的轮廓,也就是文章的中间部分、主体部分。而我们所说的轮廓化,就是围绕文章的初步立意或主旨,选择材料(议论文的分论点相对于总论点来说也是“材料”),使文章形成一个概貌的过程,或者说,就是选择典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渲染”(重复)和“反衬”(对比)主题、立意的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要克服学生作文干瘪空洞的毛病,首先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将一篇文章抽象的中心、主旨具体化、轮廓化。这里关键是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选择的材料要典型。当代写作学理论告诉我们:在运用材料对主体或主旨进行“渲染”时,材料的内涵、意思要和文章主题、立意的含义越相通或越相近越好;在进行“反衬”时,材料的内涵、意思要和文章主题、立意的含义越相反或越相对越好。这样,选择出来的材料就是典型的了。
  其次,要使文章的中心、主旨轮廓化,还要注意“重复”性选材和“对比”性选材的作用是一致的。当代写作学理论认为,“重复”性选材的作用是强化文章主旨、中心意思的正面表达,增强读者对文章主旨、中心的印象、感觉、认识,从而使文章更加感人,更能服人,更能明人。而“对比”性选材的作用,是想将文章的主旨、中心意思衬托得更加鲜明,同样是想增强读者对文章主旨、中心的鲜明印象、感觉、认识。二者在作用上是一致的。因此,当代写作学理论认为,按照“重复”和“对比”的思维模式进行选材,就能使文章的材料“围绕中心”,有效的表达文章的主旨或中心。
  下面我们对中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几种文体,作案例分析。
  首先,看诗歌写作。我们以晓光作词、谷建芬作曲、朱逢博演唱的以思乡为主题的著名歌曲《那就是我》为例,说明诗歌创作过程中轮廓化的思维路径。为了突出游子思乡的主题,词作家精心选取了四个意象:1.(我思恋故乡的)炊烟;2.(我思恋故乡的)渔火3.(我思恋故乡的)小河;4.(我思恋故乡的)明月。炊烟、渔火、小河、明月这四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曾经反复出现,是最能引起游子思乡情结的几个典型意象或典型材料。词作家围绕思乡主题选择主要材料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在初步立意之后,使文章(歌词)轮廓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使文章(歌词)的大概结构明晰化的过程。
  其次,看议论性散文的写作。我们以深圳读书月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的作文《汉语之美》为例。“汉语之美”这个题目,对初中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是,初中组第一名获得者却写得很好,她的文章体裁是议论性的散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汉语的美超凡脱俗”。围绕这一中心观点, 作者对文章主旨进行了第一次丰满化即轮廓化,即运用“汉语像竹”、“汉语像茶”、“汉语的美,平凡,却又伟大”三个材料(或分论点)去渲染、丰满“汉语的美超凡脱俗”这一抽象的主旨或观点。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小作者没有选择诸如“汉语像梅”、“汉语像牡丹”这样的材料(或分论点)去丰富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些“材料”的选择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再次,看记叙文写作。2005年广东省高考高分作文《芬香永存》,是以纪念已经去世的母亲为主旨的。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对文章主题进行了第一次丰满化即轮廓化,具体就是从“妈,你走后我变乖了”、“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妈妈,您走了,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了”等四个方面对文章主旨进行渲染,丰满“用行动纪念母亲”这一主题。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运用“重复”性选材来丰满文章主旨的例子。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运用“对比”性选材来丰满文章抽象主旨的例子。以200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为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作者对文章主旨进行了第一次丰满,即用“战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这一抽象主题进行丰满;紧接着用“战后日本的纪念脱离理性的制约,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这个反面材料(或分论点),把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意思衬托得更加鲜明。文章不是到此为止,而是紧密联系现实,批评我国部分国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过程中的不理性行为,仍然是用反面材料(或分论点)强调“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这样就使文章的主旨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