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古诗鉴赏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夏光才




  2、杜牧名诗《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明人杨慎却对它提出了批评:“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⑤尽管杨慎是明代著名的作家,但他以科学论诗,显然有悖文学特性,是站不住脚的。课堂上我先让同学们赏析这句诗的佳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它所写的景很美,红绿相间,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充分展示了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说作者的手法很高超,运用夸张的手法,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把江南的春景如画一般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正当大家意兴盎然的时候,我抛出杨慎的观点,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惊诧声、反对声四起,我因势利导,让大家冷静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形诸文字,写一篇短评。由于是有感要发,有话要说,第二天全班50多位同学一个不落的交了卷,比起平时的作文,简直是天壤之别!
  挑战权威,是有所创新的重要条件之一,很多重大的科学成果,都是在挑战权威中诞生的。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才有了物理科学的伟大变革;布鲁诺挑战《圣经》,才有了天文学的革命。凡此种种,不可尽举。耶鲁大学的教师授课,就是要学生不停地对老师发问,直到没有问题为止。正是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不惟权威的教育,才使它成为世界的一流大学。这也许能给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一些启迪吧。
  
  三、从实研究,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创新不是否定一切,不是主观臆断,创新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无创新可言。譬如怀疑某种观点、学说,就必须占有大量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轻言创新,只会贻误学生,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恕我妄言,现在有的人把创新搞到了十分庸俗的地步。有的学生在谈学秦观《鹊桥仙》的体会时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夫妻离别,一年一聚,那样的爱情不会长久,不如好分好散,各自寻找新的幸福的爱情”这种脱离文本、悖离作者原意的无知妄说,让听课的师生,满堂皆惊。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授课老师竟对该生大加赞赏,说什么有现代意识,敢于创新,简直是误人子弟!(此为笔者亲历之事,决非杜撰)
  我们虽不是让学生搞科研做学问,但其理相通,不容忽视。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经常给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范例,让他们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举一个耳熟能详的炼字炼词的掌故。讲锤炼语言的文章,大凡要援引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必要讲他如何锱铢必较、呕心沥血炼得“绿”字的,必要袭用南宋人洪迈《容斋续笔》中的一段话: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自南宋以来,皆信是说,而今人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却对此提出了质疑。据吴先生考证南宋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录原诗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本人也很喜欢这首小诗,他在日后写的《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的第一首的末尾还亲自加了一个小注:“某旧有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处皆为“自绿”,而非“又绿”,据此吴先生认为洪迈的记载值得怀疑。⑥他以为如王确有改诗之举,应改的是两个字而不是一个字。他还认为“自绿”好于“又绿”,颇具新见(限于篇幅,恕不详言)。
  当我把吴先生的文章推荐给同学们时,大家受到很大的震撼:一是深深钦佩他的不拘成见、深入探究的精神,一是无比景仰他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像吴先生这样的范例很多,如果我们经常向学生推介,就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实事求是的治学的种子,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让我们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吧!
  
  注:
  ①吴承学《“拟盐”与“咏絮”漫议》(《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3期)
  ②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
  ③《唐诗鉴赏词典》
  ④⑤(同③)
  ⑥吴小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韩子>》(《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3期)
  夏光才,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