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冲突

作者:潘雪萍




  2.可能导致师生间的情感对立或学生间的情感对立
  课堂情感冲突如果突破一定限度,其强度越大,教师越会对学生情感的分歧、离轨采取压制乃至暴力方式(如体罚),强求两种情感在价值取向上的一致。“特别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减少不必要的能量耗散,在此情境中更倾向于采取暴力形式迅速压服学生,解决冲突。”在平息冲突的过程中,教师常会倾向于获得一部分学生,通常是好学生的支持,因为好学生在情感上更易于接受教师的观点,也可能是基于迎合教师,而不得已表现为支持教师,从而导致好生与差生之间的情感对立。
  3.可能引发课堂上的对抗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能把握好过度竞争和适度竞争的界限,就可能会诱发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就会减少或断绝师生、生生的交流,从而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的化解冲突的消极作用,利用其积极作用呢?
  
  四、课堂情感冲突的应对方法
  
  (一)冲突的化解
  化解冲突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课文、教师适应学生,二是学生适应课文、教师。前者可以用“导”的方法,即通过一定方法引导,利于学生接受;后者用“变”的方法,即学生内部改变,从而乐于接受课文情感。
  1.导的方法
  (1)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觉进入课文学习,绕过冲突。
  不同时代的作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由于时代背景不一致,学生对一些非现时的作品不感兴趣,很难形成情感共鸣。教师有必要设置相关情境、活动,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如《看云识天气》是一篇说明文,加之学生平时对云缺乏观察,认为有天气预报,根本就没有必要再去根据云的形态去推断天气情况。因此,为了将学生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云除了能推断天气情况之外,与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去查资料,深入课外调查。如有的学生就说,我们还可以利用云进行人工降雨,以缓解地区干旱情况。这样,首先就调起了学生的兴趣。二是假设你是“云”,请说说你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篇既富说明性语言也生动形象的佳作,加深了对云的理解。这两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自己主动去研究课文。
  (2)提供思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决冲突。
  让学生有一定的冲突,这样学生才会投入学习,到其无法解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时候,教师提供其解决的思路,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笔者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时,对于夏洛克的形象,学生对教参认定的“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产生疑议,认为夏洛克并不冷酷,是“按约办事”,讲究信用的,而且商人本身就是讲利益的,重利也并不为过。笔者就提示学生来探讨生活中“情”与“理”的关系,借此来剖析夏洛克的形象。这样,学生既能产生崇尚正义、仁爱和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同时也理解了夏洛克贪婪、阴险、偏执、冷酷、凶残的高利贷者形象。
  2. 改变的方法
  (1)改变学生的认知评价
  在情绪、情感的发生过程中,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主观的情感需要,由个体的认知评价决定。如人在森林里看到熊时会惊慌、逃跑,而在动物园里看到熊则不会,因为人认识到前者有生命危险,而后者不会。因此对同一篇课文,认知评价的差异导致情感的差异。教师的调节就在于通过适宜的方式和恰当的说明,使学生的认知评价发生改变,认识到课文的内容符合他的原有需要,表面上的不符和是出于自己认识上的偏见、肤浅或误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而不是拒绝或反抗。比如学习说明文时,学生认为中考写作未必考到,学了没什么大用,而且枯燥乏味。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说明文的重要作用。其实说明文在生活中到处都用得到,产品的说明书就是说明文,许多广告也是说明文,某个产品的性能、功效如何吸引顾客,就要用到说明文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好的和不好的说明文的例子,结合课文学习,学生便会积极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
  (2)学生进行角色转换
  人与人的情感冲突发生,往往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倘若站到对方的角度反观自己,就会获得新的认识,从而使冲突解除。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一些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不能给予深切的同情,反而会出现诸如读到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时,主人公被当作酒店的吃客一样嘲笑;在学《变色龙》时,对赫留金的可怜表现也常常是抱之一笑,把他当作小品中的丑角一样看待。若如此,便是我们情感教育的失败。原因可能是作品与学生实际有些距离,也可能是学生缺乏被欺负的人生经历。这时候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假如自己处于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境地,自己就是主人公,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可以采用改写、角色扮演等方法激起学生情感的卷入。
  (二)冲突的利用
  恰当的利用冲突,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情感得以发展,消极的情感得到克服,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和认识水平。同时,一定的情感冲突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与教师、课文互动的反映,缺乏情感的波澜,沉闷的课堂气氛,其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可以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考虑:
  1.内容上超出预期的方法
  超出预期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处理,使呈现的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在未预习课文的前提下,教师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了,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并说说“范进中举后的情态、心理”,然后与课文叙述的结果进行比较。学生从科举时代人们普遍具有的思想出发,预料中举后的范进应该是异常高兴、倍感荣耀,这才与当时“读书人”的思想相符合。但课文的叙述超出了学生的预期,范进的中举而疯癫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这是学生内部前后情感之间的冲突。
  2.形式上失配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通过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形式上引起学生不同的观点的冲突、碰撞,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深入课文的学习,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孔乙己》时,学生讨论对孔乙己到底是哀还是怨,哀是同情,怨是怨愤,看起来二者矛盾,形式上失配,引导学生通过对环境、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细节等的体察,发现二者其实是统一的,从而感受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再如学习《苏州园林》时,如果逐段的分析,学生会索然无味,一位老师在开课不久,讲到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时说“苏州园林建造很注重整体的安排,局部景物的分工配合以及远、近景次序这些问题,从而赞扬了设计者和匠师的智慧,我认为文章就该结束了,我不讲了”。这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这种教学形式的突变让学生难以接受,教学形式上的失配使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反应。学生认为并不能这么简单,于是学生从文中找到观点来与老师进行辩论,从而由老师的讲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究、争辩,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潘雪萍,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天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