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谈写作训练的审美化
作者:缪亚群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双翼。如果说阅读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那么写作则是让他们实践美和创造美。写作不仅仅是辞章的灵动与闪耀,更是思想的积聚与升华,任何有价值意义的文章都需要有思想和个性,而要拥有思想和个性就必须具备健康的审美心理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写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感受和体验美,对美的东西的追求,对丑恶现象难以容忍——这一切都要求在智慧上发达的、细致而敏锐的。”要写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美”文来,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这种“发达的、细致而敏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具备“美”的眼睛和头脑。在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基础上,通过记叙事件、阐述道理,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阐明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使精神、良心、情感、信念受到触动与荡涤,批判假丑恶,赞扬真善美,从而最终达到关照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由于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存在距离,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体验和实践现实之美有局限。所以,我们展开审美教育的另一翼翅——写作时,应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课外、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构思作品之时,能用独特而富有个性的视角进行题材的筛选、组织;在写作之时,能用自己的心灵领悟生活的博大精深和无处不在的美,运用恰当的方法,写出自己感悟最深的人和事。
写作训练审美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
一、感受美: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现实生活世界的美。
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是作家们创作时的经验。作文教学中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中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的。譬如写一篇题为“秋天”的命题作文,可以写金色的田野、丰收的喜悦;也可以写萧瑟的秋风、秋雨和落叶。只要有景有情,都未尝不可。布置写一篇状物散文,有人写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用花朵的艳丽,展示自己内心对生活的信心和愉悦;有人写了混浊的河流、枯萎的树木,表示了心中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无限忧虑,借景抒情,有感而发,也不错;可有人却写了小茶馆旮旯里沾满痰迹污秽的痰盂罐,让人一阵恶心。我们应让学生明白:不是不能写丑,甚至审美教育中就包含着审丑,但我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写作目的,你到底要让人们感受到些什么?坚持引导学生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以“真善美”为作文教学审美的基础,这实际上也是坚持了“教书育人”的原则。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美的世界,并且鼓励他们把这些美写下来,用这些美打动自己,用这些美叩动读者的心。我们学生每天过着类似的生活,如果不做有心人的话,他们的生活仿佛确实无所写似的。有句俗话叫做“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假如我们的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也“见怪不怪”,那就确实无法占有第一手素材。我们注意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去“见怪”,去“思怪”,去“写怪”。“见”是预立观察目标;“思”是观察的动机和目标确立的保证;“写”是将观察的生活付诸笔端。从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看出,“思”是中心,是灵魂,因为它是“见怪”与“写怪”联系的桥梁。“思”始终贯穿在观察、体验、感知、立意、选材的过程之中。“思”也是语言表达和作文修改的基础和向导。可见,“见怪”的过程也在“思怪”。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引导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见怪),积累写作素材,为构思作文(思怪),写出好文章做准备(写怪)。我们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点”,并将之记录在自己的“随身记”上,以备作文之需。
二、创造美: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美的创造。
对初步掌握了写作基础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美的创造”的训练。审美教育的结构论告诉我们:无论是动态的美,还是静态的美,要把它们表现出来,除了语言之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结构。作文教学还要让学生领悟美的情理。作文教学中的审美实践,不能只局限、也不能只停留在美的描绘和美的构造上面。学生对美的感受,必须进一步提高到让学生领悟美的情感、美的哲理上去。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获得,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写作之前进行构思。作文的成功与否,平时的观察积累能否起作用,完全取决于学生在动笔之前是否能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思考选择自己需要的写作素材。在选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思考的定向,围绕作文题目,构思作文的整体框架。
首先,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学生该有的心理是“我要写好它”,而不是茫然无所措。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参与作文主题形成时的思考,我们学生的这篇作文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了。因为,文章主题一旦形成,用什么题目,选哪些素材,如何来结构全文,乃至写作技巧的运用都迎刃而解了。有这么一首富含哲理的小诗:“一沙见世界,一花见天堂。永恒寓瞬息,无际掌中藏。”这首小诗与我们的作文教学是有相当多的共通之处的。在学生眼中,这“一沙”、“一花”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的。只要学生能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一沙、一花”就已经完成观察、积累的第一步任务了。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世界”“天堂”中怎样去“见”这“一沙、一花”,怎样从观察到的生活“美点”中,提炼新颖独到的视点,并以此为依托,写出属于自己的好文章。我们要注意随机启发点拨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感触最深的一点,以小见大,挖掘生活中这些“美点”蕴含的意义。文章有了明确的主题,并且这个主题是能想出人之所未想,写出人之所未写的东西,这不就成功了吗?如学生作文中写道:“寒冷的冬天,放学回家,又冷又饿的你见到家中火炉时的欣喜,闻着厨房里饭菜浓香时的垂涎欲滴”;“出门在外,别人一声熟悉的声音,勾起你思乡的情思”;“病中昏昏然张开朦胧的睡眼,爸妈关切的眼神……”等这些感人的细节,由于有自己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写下来最能打动人。
我们指导学生在发掘生活中这些“美点”的内在意义时,触发心灵深处的感动与震颤,捕捉光彩夺目的思想火花。学生们面临的生活,既包括学校以学习为主,发展特长为辅的学习生活,又包括他们时时经历的社会生活,他们每天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们每天都会看到世界的变化,每天都会接收新的信息,每天都在发展着,成长着。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提炼挖掘一些生活“美点”,把自己思考提炼的主题专门记在作文“随身记”上,努力把自己经历的一个个美妙的瞬间存储在自己的记忆里,以待诉诸笔端,让自己的感动和真情流泻于字里行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