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发挥古典诗词在作文指导中的作用

作者:陆 一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言之无文,言之无序的弊病常常困扰着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归根结底,是学生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的浅薄所致。因此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了我们语文教师一个作文教学的启示——指导学生在用心生活、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从浩瀚的传统诗歌海洋中撷取语言菁华,丰富写作语言,提高作文水平。
  诗歌的语言是文学中最精粹、最有张力的语言,音律的抑扬顿挫,结构的匀称错落,意韵的含蓄隽永使得诗歌语言有的瑰丽多姿,有的气势铺陈,有的简洁跳跃,有的言约义丰。诗歌的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其思想立意、技法结构乃至行文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因为诗歌语言能营造独特美感韵味,激发读者的想象,赋予文字更强的表现张力,这是普通词汇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大量的诗歌积累,使学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将古典诗词纳入学生作文中,是展示学生才情,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在恰当的时机引经据典,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而且也会给作文增添几分书卷味。近年来的话题作文的出现,既给了学生挑战,又给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学生根据话题的需要,在题目中就可以直接引用成语或诗句,文章的标题就会新颖别致,意境顿出,从而展示出文章标题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认识话题——《只缘身在此山中》;社会话题——《感时花溅泪》;奉献话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而在文章中的引用,更是可以展示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体现对古典文化的独到的鉴赏能力。学生在习作《走进李后主》中这样写:“李煜他已无力回天,亦无心抱怨命运的不公。从此他的生命也同这死了的心一样黯然下去。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同样是春天,而他已再也品不出那‘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情调,只剩下满载愁情的一江春水流向未知的东方。一样是花落,一样是春去,而他已没有闲情留春驻,已没有雅致泪眼问花,他只是无奈于匆匆谢了的春红,无奈于朝来寒雨晚来风,以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慨,匆匆结束这早已不属于他的季节。毕竟他早已看透,人生常恨水常东。”这段文字中,李煜的诗词作品信手拈来,恰当贴切,蕴涵着一种浓浓的诗意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审慎明辨的思维。
  进一步,可以要求学生适当剪裁,推敲句式,在自己的作文中化用名句。比如:“我可以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可以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可以品味东篱南山的安逸。我常在滕王阁前沉思,在谢眺楼下驻足,在赤壁沙场上留连,在小桥流水中遐想。在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无奈中,体会他壮志难酬英雄气短的苦闷;在李煜‘故国不堪回首’的哀叹中,体会他国破家亡的痛苦与惋惜。”“秦月汉关”、“大漠孤烟”、“东篱南山”、“小桥流水”既带境又带情,引用贴切而又不着痕迹,使人如晤古人,别有韵味。
  当然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借鉴古典诗词对语辞的斟酌锤炼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使之文采斐然。
  可以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古诗中经常使用修辞来表情达意,同时赋比兴、托物寓意、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的灵活使用,使诗歌言简而意丰,语约而旨深。在作文中,借鉴诗歌的这种写法,往往能达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漫步在敕勒川上,感知着它要告诉我的声音。它默默地站了千年,却无声无闻。满山遍野是生命的绿色,漫天遍地是生命的声音,山川绿野之间凝聚着生命的厚重,于是,敕勒川,演绎着一场生命的伟大。它容纳了生命,它哺育了生命,它宽容了每个生命向它的索取,也就收获了每个生命回报以它的最蓬勃的生机。我停下脚步。风依然在敕勒川上肆无忌惮地高歌,草在风的伴奏下翩翩摇摆。看着这最自然最和谐的一对搭档,我领悟这敕勒川传授给我的真谛。它的博大,它的宽容,给了它历史,给了它凝重,给了它衍生历史的资本。因为有了博大的胸怀,敕勒川收获了生命的内涵;因为有了宽容的臂膀,敕勒川征服了一个民族。因为风歌草舞的敕勒川,我品味到了博大和宽容的至高境界。”比喻、拟人、排比的使用使得作者文章的思想立意深刻而且气势磅礴。
  可以合理选用形象的文字。古诗语言常有较大的省略和跳跃,但正是这种情节空白和跳跃,造成了诗歌丰婉含蓄而又意趣迭出的独特审美感受。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天醉了,映红了天边,云是山的使者吧,把风扯来醒酒,却弄醒水波粼粼。”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由夕阳映红天空联想到天醉了,由轻云出岫联想到云是山的使者,由风推云走联想到云扯风来给天醒酒,由清风微澜联想到惊醒水波,比喻、拟人的使用,前后互相关联照应,将一幅普通的夕阳夕照图描摹得有景、有情、有趣、有味。
  可以灵活使用多变的句式。中国古典诗歌,在语言形式上,十分讲究对称形式美,这从字数、句数、分章、分阙都可看到。它们犹如建筑物,具有均衡美;而且个中又有变化,并不流于平板。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一枚青果的脱落,诠释着大地的成熟,那一颗泪珠的跌落,是不是在昭示着青春的流逝?全然不是!流过泪水的眼睛是清明的,透过泪水折射出的光芒是七彩的,流动的,眩目的,一颗心,浸过了泪水的咸涩,柔软着,才能更细数过如水生活中的丝丝甘甜。从青春的浪漫飞扬中走过,从青春的忧郁缠绵中淌过,渐渐归复了生活最原始的平静——心如止水的沉寂,笑着世间的洒脱,风吹过了,雨打过了,雪也盖过了,还有什么招数,你尽管使出来,沉默了,矜持了,青春正以另一种内敛的激情延续着……”选文中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错落有致,含蓄柔婉,摇曳生姿。
  可以营造繁复多彩的意境。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言:“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在作文中,通过多种色彩的搭配、疏密线条的安排、词语感情色彩的选用来构造画面,是营造作文繁富多面的意境,从而很好地表达主旨的一种切实高效的途径。“我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在自己的房间里,在泛黄的灯光下,手捧一本发黄的线装书,端一杯热茶,静静地翻着,重新品味书的古朴与厚重。品到了茶香,书香便也随之而来”中的“淡泊静谧”;“阳光正暖,我独自坐着,看窗外的绿藤,那缠绕、柔软的枝条和那样恰到好处的绿。金色的阳光泻下,那么美,让我产生错觉,它仿佛一个正值青春的少女,掩嘴咯咯地笑着……”中的“浓艳瑰丽”;“秋,总是像位哀怨的女词人,吟哦着愁绪的风,卷落了道旁的树叶,偶尔几场婉约的雨,似在潸然泪下。又迎来了这般的时节啊”中的“凄冷寒凉”;“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的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中的“深邃沉郁”;“风歌草舞敕勒川。风吹过连绵的山川,拂过无边的草原,一路欢歌,又一路严肃,把敕勒川博大的恢宏吹遍了各个角落。头发在耳边挥舞成九天魔魅,它这自以为潇洒的欢乐,却在敕勒川面前化为自不量力的嚣张”中的“雄奇阔大”。这些优美的意境使得作品的感染力特别强,它会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作者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们的文明历史就是一部诗歌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艺术瑰宝,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忽视这些财富的价值好好珍视和利用,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作为。
  
  陆一,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太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