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作文技巧

作者:李开明




  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古典诗词构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百花园的绚丽多彩,并以其不朽的思想价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泽被后世,源远流长。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言谈和写作中,一句精当的诗词名句的引用,往往会使谈吐生色,文笔增辉,起到画龙点睛、言简意赅和意趣横生的作用。其实,在我们的作文中,古典诗词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这样的寻章摘句、锦上添花,稍加留心,完全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作文技巧。
  
  一、立意新颖,另辟蹊径
  
  立意就是作者为文章确立主题,它是文章的纲,文章的灵魂。立意新颖,就要善于在选材时另辟蹊径,避免与人雷同,或者善于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如古诗: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不同的方位可以看到山的不同面目,这本是寻常生活中的现象。诗人却由此引申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哲理:局外人有时比局内人更易看清事物的本相,“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相传苏轼来到庐山,为庐山雄奇秀丽的美景所吸引,一时诗兴大发。正欲提笔,忽然想起了李白在此写下了有名的《望庐山瀑布》,立时顿住:写吧,要是步人后尘,岂不遗笑后人?不写吧,这胸中诗情澎湃啊。毕竟是大才子,稍加考虑,就拿定了主意:你李白写的是写景诗,我苏轼就来首哲理诗吧!
  转念之间,立意焕然,一首《题西林壁》从此与《望庐山瀑布》并垂千古。
  如学生话题作文“阅读”,一生巧拟题“阅读身边的人”,通过“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可读的书”很巧妙地入题,很自然地写到阅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如果不是巧转角度,和众多的学生一样写阅读某一本书,又怎会有如此新颖的立意来深深吸引和打动读者?
  
  二、构思巧妙,尺水兴波
  
  近年来,由于作文文体不限,大量新式文体被引进作文中,为作文的构思增添了新意。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文章内部,波澜起伏、富有吸引力的情节往往更能赢得读者和阅卷老师的青睐。像元曲:
  (双调)潘妃曲
  商 挺
  戴月披星担惊怕,久立纱窗下,等候他。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则道是冤家,原来风动荼蘼架。
  这首小令描写一个多情的女子,在披星戴月的夜晚,怀着担惊受怕的心情,久久地伫立在纱窗下面,等待着她的意中人。忽然听到门外有脚步声,以为自己等待的人来了,心中充满了喜悦。可是再仔细一听,原来是一场误会,她把风吹荼蘼架的声音误认为是情人的脚步声,这时希望又变成了失望。
  这首小令在构思上很有特色。把风吹荼蘼架的声音误认为是情人的脚步声,这是很富有戏剧性的艺术处理。它表现出等待情人、急盼情人的入神的境界,用误会法增加了作品的波澜与情趣。这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
  要使文章具有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特点,就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矛盾点,在布局上注意情节的合理安排,如伏笔、误会、巧合法的运用,悬念的设置,高潮的布置以及高潮之间的准备与铺垫,都要有一个全盘的打算。这样才能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醉人的春夜》写陈静自行车出了毛病,恰遇一个小伙子路过,不但不相助,还似乎有点幸灾乐祸。小伙子告诉她修车地点,陈静以为他是个流氓,在玩手段诱她上当。修好车子,小伙子要5元钱,陈静以为是“敲诈”。其实小伙子没有反常动作,也不要修车费,这一连串的误会,就把简单的情节叙述得摇曳生姿,使文章顿生波澜。
  
  三、景物描绘,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形象的塑造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完成的,高明的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总是善于把人物与客观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让环境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情景交融中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如元曲:
  (越调)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写一个天涯漂泊的旅人,在秋天的旅途中对家乡的思念。它在艺术表现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它所摄取的景物镜头,看起来是一个个的散点,但集中起来,便是一幅暮色苍茫、秋风萧瑟的晚秋夕照图。通过景物的描绘,烘托出浓烈的思乡的悲苦气氛,结句点出“断肠人在天涯”,情思与景物的气氛和谐一致,情景交融,使得这首小令不仅画面感强,色彩鲜明,而且艺术感染力也很强,成为元代散曲中的绝唱。情景交融运用到作文中。如作文片段:
  “我走上这座小桥,心情是那么愉快。桥下,水底的鱼儿清闲地游动;头上,欢乐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微风吹来,镜子般的水面荡起轻轻的波纹,倒映着河面上的桥影,随着波纹轻轻地颤动,真像弧形的五线谱。我禁不住内心的喜悦,真想高歌一曲,又怕惊飞了天上的鸟儿。我也真想来一段优美的舞蹈,又怕吓跑了桥下的鱼儿。”
  小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水底的鱼儿、头上的鸟儿和河面上的桥影三种景物,每一种景物的描写中都饱含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要不,鱼儿怎会清闲,鸟儿怎会自由自在,桥影咋就成了五线谱了呢!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有了情感,有了韵味。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也是和景物融成了一体,引起了读者深深的共鸣。
  
  四、细节凸现,真情感染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如宋词: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上阙撷取其“蹴罢秋千”以后那一瞬间的镜头,让人想象其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扬,像燕子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下阙写少女乍见来客的动作情态。惊诧之余,少女来不及穿脱在地上的鞋,急忙含羞跑开。脚上仅穿着袜子,头发散乱,金钗也滑落到地上。传神地刻画出少女匆忙遑遽,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的情态。“和羞走”一句把少女此时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当的描绘。更妙的是结尾两句,作者以极其精湛的笔墨描绘出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放胆去见的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最后,她还是利用尚未走进屋内的机会,伏在门框上以“嗅青梅”的假动作来掩饰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上那少年几眼。几个动作层次分明,分别将少女惊诧、含羞、好奇以及爱恋、多情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或真切的体验。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既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诵读和鉴赏中,请不要忘记,古典诗词同样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宝贵资源。挖掘积累古典诗词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让学生的作文中流淌出自自然然的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应当成为我们语文课堂追求的一部分。
  
  李开明,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