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阅读与写作互促论
作者:彭红兵
阅读的目的
对于一个自由(不带有明确功利)阅读的成年人来说,阅读最本质的内涵是交流对话。阅读是人的一种需要,是内心渴求沟通,渴求被认可的一种心理需要。人们在阅读中认识世界,交流情感。同时,阅读还有娱乐功能,让人的内心情绪得以宣泄,思想找到共鸣。不仅如此,阅读过程中人们还在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教育和倾向。一句话:交流、娱乐、教育是其主要目的。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在校学生,阅读除了以上目的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目的——学习语言,学习表达,学习写作。话虽这样说,但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目标清晰地通过阅读教学来学习语言写作的并不多见。这从一般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中可以见得。这些公开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但我并未见过多少老师在阅读中指导作文,把阅读当做运用语言学会表达的一个过程的。阅读与写作分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另外有一个证据也可以证实。我们的阅读是单纯的阅读,甚至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这突出表现在各级考试的阅读试题中。这些试题难以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与升华(你看不到学生阅读中的漫不经心,也看不到学生阅读时的情不自已;当然也没有提供发表学生阅读体验的平台),难以考查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往往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是正面的正统的。学生稚嫩的心灵并不难以把握出题人的意图,因此,他们会抛开实际想法,主动迎合功利,而隐瞒真情)。话又说回来,这些阅读题也会考查一些如对比、插叙、抒情、细节、象征之类的东西,看起来是在检查训练写作知识,其实是一些支离破碎,根本上是牵强附会生硬无用的东西。这样的题目答对一百个也是无益于提高一丁点写作水平的。不可否认,有些阅读文章的练习题目是比较高明的,它在得出某种写作规律和启示后,有布置学生写一段话的训练。这是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的成功范例。但可惜的是老师缺乏更深入的指导,他们往往把这部分训练当作了这节阅读课文的尾巴(从时间安排上就可见得,不是仅仅安排七八分钟,就是干脆作为课外作业),而不是当作阅读理论的演练场和阅读教学的本源。也有的老师教学阅读课文的同时也进行拓展阅读,如将几篇环保方面的文章,亲情方面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但他们比较的目的在乎文章的内容,而不在于写作上的共性和不同,他们在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花的笔墨较多,对其写法上的功能弃置不顾。针对的是“读进去”也就是读懂文章,而没有“读出来”也就是文章写法上的领悟。综上所述,在我们的阅读课教学与考试中,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为写作而阅读,没有凸现出来,强调不够。据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得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课的低效(这里主要从写作方面说),阅读课占用了绝对多的课时,而写作一般每学期只有七篇左右,明显居于其次(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阅读课文六个单元30篇,作文实践只有6——7次)。阅读就只是阅读,作文倒成了附属,没有摆正两者的关系。过去有个管语文叫做“阅读与写作”的,这个就好。一看就是在强调阅读与写作并重。要大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很好地利用阅读课,在保证阅读的认识、教育、审美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兼顾学生学习语言、训练写作的要求。
以读促写
建立了“以读促写”的观念以后,你会发现阅读课文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多生动的范例和材料。如果目光再敏锐一些,你还会从任何一个阅读文本中挖掘出有用的写作借鉴。一旦这一思想也根深蒂固地树立在学生心目中,那么阅读和写作教学都会事半功倍。这是因为带着写作的目的去阅读,最能发现文本的妙处。这是一个高度的思维过程,是动态的、功利的、主动的阅读,而不再是毫无目的泛泛的一般领悟(诸如读顺句子、读懂文字和对文章几个词语、几个句式的小节上的推敲);它是居高临下的一种态势,是积极的阅读;是抽象,归纳,综合等复杂活动的结果。这必然会促进阅读的质量,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写作收获。
例如《斑羚飞渡》。这是一篇为人们所喜爱的文章,故事又详细又生动,特别感人,令人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因此也常常是公开课优质课的首选。但人们仅仅是放大扩散了对动物的关注与尊重;往往被文中的三次“彩虹”眩晕了头脑;对斑羚的飞渡,人们不厌其烦地用多媒体展播,力求达到如真的效果(这恰恰是阅读的大忌,它剥夺了阅读中的最重要的活动——想象,而想象是文学的生命)。你会问:那到底该怎样教学这一课呢?具有“以读促写”思想的老师,他很容易就能发现写作上的特点。事实上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十分丰富也十分明显。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方面收获:一、本文写的是一个场面,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写狩猎队将一群斑羚逼到绝境,老斑羚用身体做了年轻斑羚的跳板,完成悲壮的飞渡,老斑羚的牺牲赢得了种群的生存机会。为什么作者能洋洋洒洒数千言呢?我们写作文时为什么觉得无话可说呢?这就告诉我们记叙文要把事件写详细,越详细篇幅越长内容就越丰富越具体形象。二、斑羚飞渡是本文的重中之重,然而实际上斑羚老少对接的动作只不过一瞬间的事,我们学生写作这一内容大概也就只有三五句话:“两只斑羚跳下悬崖,其中一只落下去死啦,另一只却奇迹般地跳到对面。”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仔细地观察,没有观察到它们是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的规律;没有观察到它们各自的动作,包括飞跑、起跳、空中对接、弧线、高度、老斑羚坠落年轻斑羚飞渡成功等等。作者观察细致,描写详细,准确地用上一系列动词分解“斑羚飞渡”,使这一瞬间变成清晰具体的活动图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三、故事中的班羚数目众多,如何讲述千头万绪的众多斑羚呢?作者巧妙地以显而易见的外部特征为标准,分别取上名字,并且突出重点,这样就明朗了。不是像我们一般同学一样“这一只斑羚怎么样了,那一只斑羚怎么样了”指代不明,纠缠不清。四、彩虹的出现。彩虹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选用它?因为第一可增加文章美感,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意象都能使文章出色;同时,又能象征斑羚美好的品质。第二,选用彩虹作为象征物,又是因为它有出现的可能性,这一事物与文中的环境是吻合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第三,彩虹类似于桥,这与老斑羚的舍身挽救下一代的功用一致。很多老师上课对文中几次彩虹的出现十分有兴致。实际上彩虹在本文中的作用并不是很重要,是属于纯粹运用技巧的范围。但这一技法运用于学生的习作,就显得高人一等,可以提升作文质量。比如写一个刚强的爷爷,就可以村口的一颗松树来象征,一边记叙爷爷的故事,一边穿插描写松树。这种写法比单纯叙事就有内涵多了。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根据以读促写的思想,我们可以马上应用这些写法。如仔细观察一个运动员的跳高动作,运用连续摄像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动词详细地记录下全过程。再比如写汽车上发生的一件事,用人物特征分别指代不同的角色,方便故事的有序叙述。还可以再安排一个专门训练:不运用细节描写,要求详细写清一件事的整个过程。这是训练作文篇幅和写作习惯的。
在《羚羊木雕》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写作知识:第一,多种形式的人物对话。指导学生写作中对话形式要富于变化,形式的变化要能突出某种效果,不再是毫无变化呆板雷同索然无味的“某某说”。第二,穿插叙事的方法。文中有一段万芳仗义跟“我”换运动裤,自己却受惩罚的插曲。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插叙,使文章行文结构错落有致,增强故事的可读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