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对比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李君生
一般来说,对比式阅读教学可以分为“三段”论,其流程为:阅读文本,整体感知—→对比异同,理解感悟—→回归文本,整合归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语文对比式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是要选择理想的对比材料。材料既要有相同点,又要有区别;既要学生熟悉,又能给学生以新意,这是对比的前提。同时,应当选择那些可比性强的内容作为最佳比较对象。绝不能任意地挑选不同文体内容的两篇文章进行比较。不然,既失去比较的意义,又会把对比阅读引向误区。有了切实可行的比较对象,就为寻找新的比较点,探索问题的实质打下了基础。二是要选择最佳对比点。要使对比阅读得以顺利进行,还必须在最佳“对象”上选择最佳比较点,否则类似的材料只能是各自独立的整体,总结沟通起来,形不成对比,那也就无法鉴别,也就挖掘不出新意。只有选择好对比点,在比较中突出各自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它们的写法,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遇到最多的是同类文体或同篇文章内的对比式阅读。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1.记叙类文章的对比
体裁:有常见的各类文体之分,同一文体亦有不同,如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题型:有的以情节为题,有的以人物为题,也有以主旨为题。
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手法:看文章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
人物:确定文章的主要人物,人物的品性等。
表达重点:有些文章以写人为主,有些以写事为主。
线索:有情节线索、人物线索之分。
语言:抓住语言的不同特点进行对比,如语言感情色彩浓烈,情真意切;语言言简意丰,言近旨远,含意深刻等。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小说篇幅较长,思想内容丰富,难点较多。我先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便于学生熟悉课文,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从形象对比入手,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把握课文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及外貌描写的作用,从而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乡》写闰土着重用的是前后对比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明确:
(1)外貌对比。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2)动作、对话对比。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聪敏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有苦难言)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比。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
俗话说,一树梨花千首诗。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人的思维角度也是多方面的。看来,对于记叙类文章采用对比式阅读,也是十分适用的。
2.议论类文章的对比
题目作用:题目一般都同议论的内容有联系,有的揭示文章中心论点,有的展示提供议论的故事,有的揭示议论的范围,有的提示论述的由头。
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总分式,也有层层深入式,起承转合式等。
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归谬论证等。
议论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之分;同为立论,有多方面分析问题后提出文章中心论点,有举生活实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有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等。
语言:如语言朴素生动,亲切感人;感情多彩鲜明;犀利有力;严肃活泼等。
特点:有的说理论证严密紧凑,无懈可击;有的短小精悍,立意新颖;有的寓意深刻,给人以启发。
例如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分说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论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说“人类却不能”,“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也是对比。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引导对比阅读的重点,给予对比阅读的学法指导,从而深刻理解了“敬畏自然”的内涵。
3.说明类文章的对比
说明的内容:注意区别不同文章说明的内容。
写作目的:联系写作背景,比较写作目的,对于更好地感知说明内容大有裨益。
说明顺序:顺序一般可分为空间、时间、逻辑三大类,空间类又可分由外向里、由南向北等,逻辑类可分为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由因到果等。
说明方法:常用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言论等,作对比时,应做到“先类后别”。“先类”即先看相同点,“后别”即后看不同点。
说明语言:如语言简明平实,语言生动活动等。
文体:说明文有事理说明、事物说明之分,可以此进行比较。
如教学《“激光”两篇》,大家知道,激光是一种新兴的尖端科学技术,人们对它还比较陌生。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和结构等方面的异同。讨论后明确:相同点:(1)两文都以介绍激光的三个特点为重点。(2)两文都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3)两文的语言都具有准确、形象、生动的特点。(4)两文在结构上都采用了先列出说明对象,然后说明特点,最后总结、点题的写法。不同点:(1)内容取舍有所不同:前文只说明了激光的三个特点;而后文除重点说明了激光的三个特点外,还简单地介绍了激光的身世。(2)介绍激光三个特点的顺序不同:前文先说“颜色最单纯”,次说“方向性很好”,最后说“亮度非常高”;而后文先说“亮度极高”,次说“方向性很好”,最后说“颜色最单纯”。(3)材料组织上的区别在于:前文从游园会上的玩具“激光枪”写起,引出对激光特点的说明,先叙述后说明。而后文采用的则是书信体自述的写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