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刘训明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奇怪现象: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中过分演绎“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独立选择学习方法”、“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二是教师的指导严重缺失。教学中过分强调“个性化”,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三是教学程式化。不少教师为了做到“平等对话”,体现“尊重学生差异”,常常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和满堂说。课堂上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结果学生一无所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究竟应该起何作用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的教师。
笔者认为,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至少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组织作用。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确定阅读目标。“个性化阅读”虽然强调了阅读主体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不受任何目标的制约。首先要受到总目标的制约。即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以及初步理解、鉴赏作品。其次要受到学段目标的制约。第一学段的阅读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第二学段是在发展阅读兴趣的同时,对阅读方法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如词句的学习,要学会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学习,要求能学习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第三学段则要求在学习与运用阅读方法中享受阅读乐趣,并强调言语形式的学习。如词句的学习,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断文本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篇章的学习,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要把这些目标分化成若干具体的目标,然后落实在每一节阅读课上。2、选择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也是要讲究阅读方式的,就一节课而言,教师要根据文本,根据具体的阅读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切合于文本,适合于学生,又能达到阅读目标的阅读方式。如自主阅读式,合作探究式,专题讨论式,分组辩论式等。3、设计教学环节。一节优质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必定由若干好的教学环节组成。它包括确立阅读目标,敲定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方式,创设“互动”情景,检测阅读效果等。4、掌控阅读运程。在“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掌控整个活动的运程,使其井然有序地进行。如阅读的起始、收放、过渡、串联等。
二、导向作用。教师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导向目标。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课堂目标展开对文本的阅读。史绍典先生《交流·沟通·对话》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药》(鲁迅)一课的教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阅读作品,体会作品深刻的主题。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问:“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的面前,一只手撮着一个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的往下滴……黑衣人撮着的是什么?往下滴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药(人血馒头),血。第二问:当时的人们对药是一种什么心态呢?学生一一列举出康大叔、华老栓、华小栓以及花白胡子等对人血馒头的态度——并从中看出了他们的愚昧。第三问:《药》仅仅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这一层吗?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明白:警醒国民,启蒙国民,教育国民。通过这三个问题,教者把学生整节课的阅读导向本节的阅读目标,并很好地落实了本节的阅读目标。2、导向文本。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个性化阅读”要以文本为本,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把读懂其文本意义视为阅读目标,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而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屈原的《离骚》,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抒情主人公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体验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感。赞美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与地坛,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体验作者对地坛,对母亲的那份情意,感悟生命,感悟亲情。读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懂得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的道理,艺术应该重视现实,表现自然美。
三、点拨作用。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点拨。巧妙、适时的点拨犹如画龙点睛,使整个教学摇曳多姿。1、在学生失误时点拨,促使学生准确领悟。学生对课文的词语、句子有时会产生误解。如学生在阅读《白兔与月亮》时这样理解“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惠心未泯”:人类有爱财心理,得到了就占有着,而白兔不会;白兔保持着纯正的思想,舍得放弃,而人类做不到;人类只想得到,而且想多多得到,而白兔不愿……显然,学生的这些理解都局限在一个角度里,而且把白兔与人类对立起来,一味地赞美白兔而贬低人类,这样的文本理解是存在偏差的。《白兔与月亮》是一篇寓言,作者借白兔这一动物形象来喻指人类,在拥有的时候,应保持一份平和、淡泊的心态,不要患得患失,这样,人才能获得快乐、幸福。教师如果能如此点拨:“白兔在文中是作者寄寓寓体的载体,不可理解成具体的动物形象,文章已经把它拟人化了,白兔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特点?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相似?”就会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向更深更广处引领,进入一个“豁然开朗”的境地,对文本的理解将会更深刻更透彻,思维的火花也会在师生互动中闪耀美丽的光芒。2、在学生困惑时点拨,给学生以支持和帮助。由于文化底蕴、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等的局限,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难免产生困惑,急需教师的帮助。这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学生,解开学生心目中的疑团。如:曹根荣老师在教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问学生:“你认为维纳斯美吗?”有许多同学涨红了脸而窃窃地笑着不出声。有位女同学站起来回答:“如果街上有这样一位半身裸体的女人在走着,难道我们能说她美吗?”虽然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时代,但对美的认识还是存在着误区,需要指导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还有学生公开提出疑问:有手臂还不如没手臂好吗?这说明有些学生在对维纳斯的断臂之美的理解上存在困惑,还不懂得欣赏残缺美和空白美。针对学生阅读中的这些困惑,曹老师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讲到艺术欣赏的原则;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讲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指导学生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去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通过这些点拨,学生心中的疑惑消除了,他们深深地为维纳斯的美折服。3、在内涵深刻处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学要深文浅用,浅文深教,使学生由浅入深,领悟真谛。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我”跟伯父谈起《水浒传》中的故事和事物,“我”读书不细,领会不深,甚至乱说一气时,伯父摸了摸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对此,如果教师一带而过,学生便会理解肤浅,因此老师在此处点拨:①仅仅是记性好吗?(不仅是记性好,还是暗示鲁迅读书认真)②鲁迅在夸耀自己吗?(鲁迅不会自夸,而是委婉地批评“我”读书不认真。)③除了含有批评的意思还包含什么?(批评只是手段,还含鲁迅对我的关心和爱护。)④鲁迅仅是关心和爱护吗?(联系课文提到的鲁迅为广大青年翻译《表》和《小约翰》,学生不难理解鲁迅的心和千千万万青少年连在一起。)短短的一句话,经过老师反复点拨,逐层剖析,挖掘出丰富的内蕴。
四、铺垫作用。所谓铺垫,是指阅读前、阅读中所做的一些必要的准备、提示等。其作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阅读准备。它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吃透文本,根据文本的需要或学生的实际,在阅读前自己或要求学生所做的一些工作。如:作者、作品、时代背景、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的介绍;与文本有关的文章、资料、影片等的了解。如:阅读屈原的《离骚》(节选),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美政;介绍《离骚》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楚辞》等。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节选),为了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动机,并要求学生阅读汪曾祺的《读〈边城〉》和王继志的《〈边城〉的思想和艺术真实》等。阅读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让学生能欣赏维纳斯的残臂之美,教师向学生展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油画“维纳斯的诞生”,法国卢浮宫“三宝”。阅读爱尔兰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节选),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特征: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这些对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都是非常必要的。2、阅读提示。它是指为了加强阅读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教师对学生阅读所做的提示。如:阅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教师对学生说:在《阿Q正传》中,作者暴露了哪些国民性弱点?“哪些国民性弱点”就具有很强的阅读指向性。阅读鲁迅先生的《文学与出汗》的第一段,教师对学生说:一般的驳论文在开头都要树靶子,就是把对方的论点摆出来。这一段实际上已摆出了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大家看一下,对方的论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又是什么?两个问题的提出,给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针对性。阅读沙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师先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阅读课文的前半部分,看一看在朱丽叶的墓地发生了什么事情?死亡本是可怕的事情,可是为什么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却义无返顾呢?在课文中我们读出了爱情的美好吗?教师这一系列的提问,对学生的阅读来说,都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刘训明,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