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宋词意象组合方式例话

作者:程益广




  一、意象的并置
  
  几个既相关又各自独立的意象并列展现在同一首词中,即谓之意象的并置。
  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概括了词人少年的浪漫生活、中年的漂泊生活和亡国后晚年悲苦凄凉的生活。词展示少年生活的意象是“歌楼”、“红烛”、“罗帐”;中年的是“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晚年的是“僧庐”“阶前”“鬓已星星”。人生各个阶段的意象,相互间既有反衬又有正衬之关系。“听雨”是贯穿全词的细节线索,正是这一细节线索将时、空大跨度的人生包容无遗,其剪裁的手法是极其简洁而高明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正是情人曾与之依依惜别的处所,这又唤起了词人无限的伤别之情;“晓风”,晨风寒冷透骨;“残月”,情人不在身边,倍感凄苦与孤独。这一个个既相关又独立的意象,将词人伤离之情点染得淋漓尽致。
  
  二、意象的叠加
  
  围绕一个核心,一个个意象前后出现,它们寓意相同,叠加在一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上片写“时见幽人独往来”,从孤鸿的眼中见得;下片写人见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失群的孤鸿和寂寞孤独的“幽人”相互烘托,即鸿即人,互喻叠映。这样就把词人寓居时幽独凄清的心境表达得清超高妙。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比喻性的意象都是指同一个核心寓意——闲情。可见词人的闲情之深之广。这三个比喻与词作描写的季节(春季)、时间(暮)、地点(蘅皋)相吻合。
  
  三、意象的流动
  
  全词只有一个主体意象,但该意象前后流动而有变化,以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章质夫《水龙吟》:“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全词的主体意象是杨花(即“柳絮”)。词开篇破题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渲染柳絮飘坠的情状,接着词人又将柳絮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像荡秋千似的悄悄进入深邃的庭院,以探个究竟。“依前被、风扶起”,却一次又一次被旋风吹起来。下阙从闺中少妇的角度写柳絮。“才圆却碎”,既写柳絮又写少妇,颇有深意,物象与人情粘合一起。“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借蜂儿和鱼对飘坠柳絮的贪恋,以反衬少妇的孤寂无欢。“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此为点睛之笔:少妇看不到章台(古代歌妓聚集地的代称)走马的游冶郎,那纷纷飘坠的柳絮恰似她的泪花。全词主体意象的不断流动和变化,带来了意蕴的丰赡。
  
  四、意象的超时空组合
  
  全词以虚为主,运用象征手法,将不同时、地的具有一定张力的传统意象组合起来,以强化词人的思想感情。
  晚唐、五代的词,所写的景物大多是实景。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等。到了宋代,词以虚写实的手法得到了强化,同时借用传统意象的也渐次增多。
  晏幾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词中眼前之景是“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和“明月在”。回忆之景:一是“去年春恨却来时。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是“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词人让眼前的人去楼空与“去年春恨”以及初见小蘋这三个时空段交相递现,且以“明月”让眼前与“初见”交相叠映。作这样超时空组合,就使全词在“春恨”之情与“明月”之景中浑然天成。
  宋词的意象组合方式常常具有交错性和延展性,这与词人借助传统意象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关的。
  借助传统意象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所指出的“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传统的意象是“平常的旧材料”,而词人却能做到“不平常的新综合”——运用各种组合方式,这样就使得传统的意象更加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新鲜活力。
  
  程益广,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