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让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

作者:蒙乐霜




  积累的语言材料,包含生活经验、形象材料、思维材料和情感材料。其直接的来源就是中学的语文书,其中不少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内容涉及广泛,古今中外兼而有之,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把课文的材料运用于写作之中,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能增强表现力,使写作内涵丰富。除了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典故加以引用,甚至“旧瓶装新酒”式的活用,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振起全篇的作用,使文章充满文化底蕴。
  明确了写作素材积累的主体,那么阅读就是必须的途径了。《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这道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出来,笔者认为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阅读不失为一个好途径。新课标下的教材篇目增加了很多,有些文章的篇幅会缩短,有些名家流派的作品选得太少,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由节选的文章向整部作品延伸;由作家的一篇文章向其他的作品延伸;由一个作家向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延伸;由一篇文章向同类型、同题材的作品延伸……这样,学生既能对一部作品、某个作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修养,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阅读能够促进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吸收与消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意识地接触与理解多元文化,站在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角度去研读品味精短作品,去感受体味伟大的襟怀与纯真的情感,那么学生作文的思想深度将大大提高。但是中学生和作家相比,对生活的理解毕竟肤浅,甚至幼稚,但只要出于真情,应该说两者是相通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的某一见解或情感发生共鸣,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捕捉,加以生发,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或者就作品的内容或形式的某一点加以发挥,也能写出有创见的文章来。美文可激活学生内心爱的元素,开启他们灵感的闸门,阅读可使他们思维得到训练。思维训练的成败对写作的好坏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写作不能不用材料,材料必须积累,更靠运用。人人皆有不一定会用。在写作的时候能够调动出来,加以变化,恰当运用,不但能解燃眉之急,用好了也许会锦上添花。所以经常进行阅读训练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如续写、改写、故事新编、短评等都是阅读训练常常采用的方式。学生思维鲜活了,思维的角度、思维的方式就可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也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写作需要积累,积累通过阅读来实现,阅读能够促进思维训练,而思维的活跃又能使作文增加深度和广度。但是,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融入生活的元素,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生活本身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走到生活深处,广泛地摄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内在的奥秘,体味其精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新课标下的教材内容有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利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资料,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到工厂、到农村、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生活,获得活生生的材料。只有多接触社会,多深入生活,勤于观察,知识才会丰富,材料才会聚少成多。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写起文章来才会有话可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只有热爱生活,才能进入生活;只有把握当今时代的脉搏,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世界,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诚如是,作文教学才真正走上了“人间正道”——教学生做真情人,也只有如此,学生才可能写出真情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蒙乐霜,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