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杨舜山




  谭绍斌老师执教的《雪》,以其全新的理念、互动的方式、多彩的活动、流畅的过程、精美的课件在湖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的参赛课中成为一节极富冲击力的课。对谭绍斌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点评议。
  
  一、关于文本内容
  
  鲁迅先生的《雪》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其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作者在雪的背景中分离出一静一动两幅画面,一幅是江南的雪景,一幅是朔方的雪景。写江南雪景,作者着力于静态美的描绘,多用暖色调的形容词,笔致绵密、舒缓,给人以平和、安谧之感;而蜜蜂的纷飞喧闹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渲染出田园牧歌式的恬淡气氛。写朔方的雪,侧重在动态的表现。朔方雪的“如粉、如沙”,似乎孤独、寂寞,然而其“决不粘连”,已经暗含动感和趋向,运笔大刀阔斧,粗犷、急促,这就造成了似玉龙腾空般无比壮观的艺术境界。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分别展现了江南雪和朔方雪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所倡导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精神。这两个审美形象虽然在构成因素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决非对立,在其根本归属中倒是同一的,都是美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体现。作者写江南雪的优美,正是为了衬托朔方雪的壮美。
  
  二、关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必然要落实到每一次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参赛中的优质课也不能例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反映教师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要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的期望与追求,课堂教学的一切方面、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发展阶段都必须服从它。教学目标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的基础和载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眼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目标内涵的新拓展,其实现只能统一于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不能游离其外。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忽视知识与技能,就会使教学失去底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就会“底基”不牢;倘若仅仅囿于知识与技能,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也不完整、不合谐、不全面。一句话,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必须统一起来,完整把握,既不能偏废,也不能割裂。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宰”变成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平等的首席。课前预设教学目标虽然是教师备课的责任,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任却必须由学生来完成。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描述教学目标,不仅仅表示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促成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责任由教师独揽向师生合作过渡。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是他们课堂学习的重点,而且要让他们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他们发展语文素养的具体指标。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和精神,谭绍斌老师把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互动与对话,体会文本精粹的文字所传达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精神。
  这个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了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既突出了“知识与技能”——体会文本精粹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又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还包涵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江南雪、朔方雪鲜明的形象,表达作者所倡导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精神。精心设计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过程性目标,是谭绍斌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一个重要追求。对一次优质课竞赛的参赛课来讲,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中,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充分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课堂上的学习需求,实际上也是教师捕捉和接纳学生的经验与创造,把握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目标,促进或实现课堂价值动态生成的良机。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亲情对话,走进襄樊
  《雪》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阵地。这次全省优质课竞赛在襄樊进行,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尽快与学生心灵相通,首先就要在课的导入上下功夫。因此,谭绍斌老师以隆中为切入口,先利用课间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创设氛围,把学生尽快引入情境。然后再播放课件《三顾茅庐》片断,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隆中是襄樊的名胜古迹,当学生看完《三顾茅庐》片断后,通过与老师以隆中为话题的亲情对话,很快就兴奋起来,对新老师的陌生感很快就消除了。于是,老师就与学生一道走进襄樊并尽快融入了课堂,与学生一起跟着鲁迅先生去赏雪景、悟雪性、抒雪情。
  (二)解读文本,把握内容
  1、在朗读中感悟课文
  (1)自定感情基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朗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朗读也是一种对话。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读书的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这次课上,谭绍斌老师首先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结合课件展示的江南雪、朔方雪两组画面,自我确定朗读课文的感情基调,自主地朗读课文,并在文中划出自认为最能体现江南雪和朔方雪特点的句子。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由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并认真地做读书笔记。
  在自主朗读停下来后,教师与学生通过第一个回合的多向对话,明确了课文所写的两幅画也就是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画面内容,确定了江南雪和朔方雪不同的朗读要求,江南雪应该读得轻柔、舒缓;朔方雪读应读得铿锵有力。并播放课件,小活动:“我读得最好”。让学生以“我喜欢 的雪,你看 ”的句式,一一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所圈定的最能体现江南雪和朔方雪特点的句子。读书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更多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课堂学习中来。学生边读,也就边找出了课文中最能表现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的关键句子,既熟悉了课文,又为后面全新方式的朗读奠定了基础。
  (2)男女分组,用逐段加组的方式朗读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在个人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引领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层进式朗读。层进式朗读就是:女同学朗读全文,课文的后三段,每读一段,加入一个组的男同学,以此类推,最后一段全班齐读。在层进式朗读中,女同学的声音柔和、甜美,朗读前三段,能突出江南雪滋润、美艳的特点。后三段,男同学分组逐段加入,那粗犷的声音越来越大,就能把朔方雪的刚劲有力、富有变化的特点表达出来。在朗读中,学生逐段增多,声音逐渐加大,情感逐层加深,朗读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学生感到很是新奇,朗读的兴趣十分浓厚,朗读高潮不断迭起。
  2、在活动中探求真知
  (1)让学生置身在活动中。
  品味语言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品味语言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实践,而实践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学生围绕文本开展的课堂活动。在教学中,谭绍斌老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课文,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诸种实践中体会《雪》语言的美。
  当朗读把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谭绍斌老师再做小活动:创意设想——“小小摄影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摄影”比赛,又一次把学生引入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之中。
  在此活动中,谭绍斌老师要求学生自由组成探究学习小组,把自己在课文中所划出的最能表现江南雪和朔方雪特点的句子作为拍摄的“脚本”依据,确定拍摄镜头,并按照课件屏幕上的提示填写出读书卡。谭绍斌老师把“读书卡”设计成一片片雪花,不仅给了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还帮助他们通过填写卡片尽快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本精美生动的语言。当然,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设计是最好的。但在全省性的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这样做显然没有可能。
  

[2]